第475章 苏联解体(二)(第2页)
此外,勃列日涅夫的弟弟也当上了副部长。
而被勃列日涅夫提拔的这些自己人又明显没有与职位相匹配的能力,就比如他女婿所担任的监察委员职务何等重要,却在其任职期间腐败更加肆意横行。
那时苏联加盟国第一书记的任命也由勃列日涅夫和委员会说了算,腐败又进一步从莫斯科蔓延到整个苏联。
勃列日涅夫年迈后原本更倾向于选择乌克兰第一书记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或自己的老部下契尔年科作为接班人。
但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苏联领导层出于多种因素考虑,选择了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也的确是一位有作为、受认可的领导人。
其上台后认识到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尝试在一些企业中实行新的管理方法,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大力整顿吏治,打击腐败现象。
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运动,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官员,包括一些高级干部,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蔓延。
但是因健康原因,安德罗波夫执政仅15个月后就病逝。
接任其权力的是勃列日涅夫原本意图扶持的契尔年科。
契尔年科在任期间,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策,但同时也试图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
但是这时的苏联社会问题已经尤为突出,经济持续下滑,执政仅一年后便病逝了。
下一位接任最高权力的,便是一心要让苏联朝西方模式改革的戈尔巴乔夫。在他上台后,苏联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启动了。
他提出所谓的加速战略,旨在加大重工业和科技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预计要在十五年后让国民收入和工业总值翻一番。
可是这么一个笼统的加速战略,没有配套验证可行的具体改革措施无疑就是画大饼。
果然在改革折腾三年后,苏联经济非但没有大规模增长,反而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但是戈尔巴乔夫不认为这是改革方式的问题,而是苏联现有体制的问题。
认为苏联只有从计划经济转向西方那样的市场经济才是出路。
但是改革从来不是一拍脑门只要想就能做成的。
改革不是一条只有大空话的命令,而是一系列经过验证可行的政策试点,并从试点中逐步调整,明确出更加完善具体的改革方案,然后再按预设步骤逐步推行。
即便改革出现问题,也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遏制问题无序扩大,除此之外的改革都是风险极大且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