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61章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第3页)
等最后发完了朝廷统一编定的蒙学课本后,天色也不知不觉暗了下来。
课本是类似于后世的《三字经》、《千字文》,也类似于前朝的《仓颉篇》、《博学篇》,都是结合历史、礼法、常识以帮助学童识字为目的的教材。
这一课很简单朴素,也正是因为简单朴素能够听懂,所以对乡民们来说极为吸引人。
这恐怕是他们此生第一次接触到何为读书,也多少明白了读书为何能够启心智、明大理、养性修身。
送别乡民带着各自孩子回家后,全程听着课的里正忽地又给窦怀民行了一礼,言语间还带着颤音。
“小老儿待乡民和娃娃们谢过先生,娃娃们因有先生必定成材,大汉因有先生必定能开盛世!”
“言重了,怀民能够成材也因有先生扶正祛邪循循善诱,怀民所为,也皆因继先生之志。
大汉盛世绝非一人所能功成,是千千万万人。”
……
窦怀民的课就这样一天天上了下去。
早上下午两段课,中午再管学童们一顿饭。
原本里正的老妻担下了做饭这个活,但做这个活抽的是里正家务农的时间,较真的窦怀民便上书县里要求鉴于此事削减里正一家的赋税,而在回复的文书下来前,窦怀民便自己给学堂做饭,别人不让插手。
后来又得知学堂餐食所需的粮食凑到了,但却是乡民们从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里匀出来的。
窦怀民便在上课前和放课后的休息之余,就近烧荒捡石头,自己开了片地。
原意是本着能种就种一点,分担分担学堂餐食开销,但渐渐的学童们上课来得越来越早,家回得是越来越晚,成了一个先生带着一学堂的娃娃一块种地。
这样倒也好,言传有了,那这便是身教。
虽说乡村的娃娃早早就学会种地了,但论精耕细作,掌握天幕传授最多资料的朝廷太学出身,窦怀民在农学一道也有可以向学童传授解惑的地方。
日子便就这样一天天过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