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27章 两弹一星(第3页)
在此后不久,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也爆炸成功了。
如何将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实现远程投送核武,就成了当下最重要的工作,钱学森再次肩负起了这个重任。
又经过两年研究,两弹结合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型导弹预备实弹发射。
当导弹竖起来的那一刻,钱学森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加州的老师对他说的话。
那时的中国的确是一个没有一点航空科技的国家,但是现在,中国有了。
这枚伫立在戈壁上的核弹头导弹,就是他为新中国铸就的剑。
也是他亲手种下的苹果,一颗带核的苹果。
最终导弹飞行了894公里后,精准飞到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靶区上空预定高度成功爆炸。
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可以发射核弹头的陆基导弹。
不过新中国虽然有了剑,但这柄剑目前还不够强大,导弹的射程依然还很有限。
而要增加射程,不仅要在导弹本身的发动机性能、燃料性能、气动特性等基础上继续钻研改进,还要在制导手段上改进。
因为仅仅是打得远还不够,还得打得准。
当时苏联的弹道导弹主要采用惯性制导。
指利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惯性测量装置,测量导弹飞行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进而计算出导弹的位置和姿态,以此控制导弹按预定弹道飞行。
但缺点是随着飞行时间增加,误差会积累,影响命中精度。
如ss - 6等系列导弹,采用的液体燃料,技术性能有限,其圆概率误差达到了近10公里。
虽然有核武的巨大威力在,对目标足够大的城市来说,十公里误差或许算不了什么。
但过大的误差也意味着难以对敌人的导弹发射井、地下核防工事、关键设施进行精准打击。
而只要这些设施还在,敌人就依然还有核反击能力。
所以必须要再改进制导手段。
中国参考的对象是美国的人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