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钱学森(二)(第3页)

 

不过在这时,三年困难时期也到来了。

 

粮食短缺也影响到了导弹事业的进展。

 

对在美国过了二十年优渥生活,哪怕更早以前在国内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裕的钱学森来说,这段时期的物质条件无疑是天差地别的。

 

但钱学森本就是抛弃美国的一切坚定选择的回国,所谓的物质待遇本就动摇不了他,更多的,是对配给远不如自己的科研人员和解放军战士们的心疼。

 

在经过漫长努力,就在这段艰苦的时期,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完成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

 

1960年11月5日,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武器,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东风一号的射程只有约六百公里,并且是地地弹道导弹,无法用轰炸机搭载发射。

 

这样的射程明显不够,还是没有解决中国无法远程投送核武的短板。

 

但这是中国导弹事业迈出的第一步,只要有了基础技术,后续再改换思路,改良技术,射程一定能提高上去。

 

尤其这时候还是1960年,中国的原子弹还要等到1964年才研制成功,导弹已经算是走在了原子弹的前面,后续再要两弹结合也能快上不少。

 

于是紧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队伍展开了射程更远的导弹研究。

 

一方面改良制造更大推力的导弹发动机。

 

一方面优化弹体结构减轻重量,同时研制强度更高的合金材料。

 

最后在尚不能制造与美苏看齐的先进燃料下,那就增加导弹的推进剂。

 

于是在经过两年的研发后,理论射程增加至一千多公里的东风二号于1962年3月21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