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三线建设与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第2页)

逼着敌人,尤其是美苏不得不重新掂量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巨大代价。

但是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调整。

既然是不得已,那其背后自然有着巨大的代价,让中国在发展速度上不得不做出牺牲。

从1965年到1975年间,三线建设使用的资金,几乎占到了全国基本建设资金的一半,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多。

从经济上看,三线建设只是将重要产业强行转移到内陆和山区,以及转移和维持运转所需的基础建设。

它改变了原本基于地区优势合理发展生产的地理位置,极大增加了工业配套和运输成本,运转效率也必然随之下降很多。

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不小的制约。

这将给中国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但是从战略上看,这是应对全面战争的重要方式。

如果没有三线建设,国家很有可能在敌对国家第一轮核武攻击时全面瘫痪。

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工业化也会顷刻间化作灰烬。

在那个形势极为严峻的时代,中国不敢赌,也不能赌。

那些为了快速发展去赌战争不会爆发,而没有相应布局和准备的国家,终将在战争爆发时遭受无法承受的代价。

另外在中国开始推行三线建设的同一年,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颗耀眼的巨大火球在新疆罗布泊横空出世,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了。

这颗原子弹的巨响,极大程度减少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威慑,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上的外交地位。

中国人彻底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子。

这枚原子弹的诞生实属不易,尤其对历经百年衰落,百年战乱毫不停歇,直至建国时都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实在太不容易。

19世纪末,放射性现象被发现。

1898年,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镭元素,1902年成功提炼出镭。

1919年,新西兰的卢瑟福实现原子核的人工嬗变。

1932年中子被发现。

这些都为核裂变现象的发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