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99章 特殊时代下农民的付出与牺牲(第3页)
同时也是为了在工业化尚未发展起来,农用机械极度稀缺的情况下,高效分配和利用农具、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
总之这是一个时代局限下利弊两存的制度。
而这套合作社制度一直沿用了二十多年。
直到统计发现全国粮食亩产量仅增长32%,人均粮食占有量年均增长不足0.5%,这也就意味着在化肥、改良种子、农用机械的不断增加助力下,真正以人为因素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增反降。
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没有实质性提升,单干和包产到户的人民呼声越来越高。
最终国家在工业已经有了足够积累后,于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农户在承包的土地上享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任务和价格,向国家交售一定数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再向集体缴纳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费用,用于集体事业的发展,其余一切剩余都归农户自己所有。
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才重新恢复。
但这时已经距离1956年全面推行合作社已经过去了二十六年。
这二十六年中,农民们上交了除口粮外自己生产的所有粮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难以估计的贡献。
但这二十六年来他们没能拥有自己的积蓄,二十六年后又得从头再来。
这里面除了为建设祖国无言付出的伟大外,还有那难以言喻的心酸……】
这下古代的人们立时陷入了迷茫。
计划经济对国家而言当然极为有利,也明白了这才是中国后来能够追赶上美国的制度优势。
但这套制度下百姓的生活貌似真的不太好,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自由,每天都在为了建设国家在干活。
那么他们到底要不要照抄这个发展捷径?还是折个中,只用统购统销的方式给国家提供发展工业的粮食支撑,其余还是照旧或采取自愿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