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新中国的发展境况与路线转变(第2页)
因为货币增发和消费价格波动很大,所以从建国初期到1957年这一段,不太好用具体的货币数额来衡量经济增长了多少。
但是可以用更为实际,参考范围更全面,统计更为复杂的生产总值指数来做大致体现。
这种指数是以某一基期为基础,衡量后续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变化的指标。
比如以1952年为基期,指数为100,那么1957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121.9,意味着195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952年的121.9%。
也就相当于以1952年为基础,中国经济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增长超过了五分之一。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工业,自然会以农耕机械数量的增加、市场的需求、消费能力反哺到农业。
还是以数据举例,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一万九千五百零五万吨,比1952年增长百分之十九,年均增长百分之三点五。
棉花产量也达到一百六十四万吨,比1952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年均增长百分之四点七。
1957年,全中国拥有的拖拉机达到了一万四千台,而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2年,全国拖拉机总量仅有不到两千台。
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让当时的全中国人民都对未来的发展无比乐观,也对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了信心。
但是为什么在国家如此蓬勃发展的时候,新中国却陡然在1956年选择结束以国营经济为主,私有经济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加速发展的新民主主义,转而走向公有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严格限制私有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呢?
这里当然有新中国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实现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目的。
但是具体的转变原因却是不应该被如此省略概括的,尤其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和巨大影响。
只有了解了转变的内部逻辑,才能明白中国在追求这一伟大目标的道路上,充满了多少深思熟虑,走得又有多么艰难,以及这一选择背后究竟是对是错。
当时的中国虽然刚刚有了工业化的底子,但从实际来讲,还是处于人口和国土属于大国,但经济还是属于小国的局面。
既然农业还是一切的根基,那就从农村首先出现的这一转变开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