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91章 民以食为天(第2页)
虽然种子看似只是从植株上落到了地上,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却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农获减产。
一个是掉落在地上的种子很难大规模高效清理收集起来。
不妨简单设想一番,一株水稻七八根穗,两三千粒种子。
如果种子待在植株上没有掉落,那连植株一块割上一刀,再用打谷机脱穗几下就能完事。
而那几千粒种子如果掉在了地上、水田里,那么用筛子将谷粒和泥巴一块搂起来再用水冲洗。
如果有大晴天的话还好,可以晒干,没太阳的话就只能用炉灶烘干。
这里面的时间和成本远超正常收割许多倍。
而将一株错过收割期的水稻所需的收集成本,与一亩地,乃至十数亩地的水稻相乘,这里面的成本就会大到农户们根本无力承担。
哪怕到了后世的确有带吸种装置的收集机,但那也仅限于干燥地面,像是水稻这种就基本没法吸种。
就算能收集回来,算上除杂、清洗,还有能源消耗等等成本,那也是入不敷出。
另一个错过收割期就会大规模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经过漫长人为驯化的农作物,其休眠期非常容易打破。
落地后的种子只要满足了水份、温度、土壤营养等几个要素,要不了多久就会发芽。
而发芽之后种子的营养就会转为供应胚芽生长,原本容易保存的粮食,就会失去易于保存这一重要特性。
简而言之就是人一年到头每天都需要吃饭,再多的粮食若是只能吃半个月,而半个月后就会腐烂或失去营养不能吃,那这样的粮食就是再多也只能徒增心疼。
有一点要提及的是,野生小麦和水稻的休眠期要比驯化的长很多,它们并不依赖于人类辅助生存,所以多数能够一直休眠到来年再发芽。
正是因为收获期那么短暂,时间那么紧迫,所以农忙一词从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那么凭借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等一系列农耕机械,扩大了耕地规模,超出了人力所能收割的上限后,相应的收割机就势必得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