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88章 三轮车和大明第一列实用火车(第2页)
想要马力足,载重大一点的也可以只花七八千就能买个不错的。
这样集一身优点的三轮车,简直就是为有农业需求和运输需求的村镇地区量身打造的。】
朱棣颇为高兴地道:
“这个好啊,若是我们能造出这好东西,今后无论是庄户人家拉粮食、拉肥料、拉农具,还是拉人,这东西都极有助力啊。
而且这玩意既然连几千斤的货都能拉着跑,那往它身后边套个犁头犁地,那犁起地来不得跟飞似的?
有了这东西,诸多农事都将变得容易,百姓就有更多的余力耕耘更多的田亩,高产稻培育出来之前,我大明的粮食总产也能往上再拔高一大截!”
大明科研院的院长宋礼也欣喜道:
“以天幕上这东西的奔行之快,载货之多来看,它在通商行货之事的作用也极其巨大。
以往百姓们在往返县里买菜卖菜,买货易货靠的都是肩挑背驮,要么就是独轮小车,家境好些的才能用上牛车。
而我大明真正的物产之地就在各个村庄。
有了这东西,县与下辖的各个村就能紧密相连在一起,无论是行商贩货,还是皇权不下乡,治理地方困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届时这些小车沟通县与县,村与村,火车则沟通两京一十四省,昼夜不休地奔行于各个大城池之间。
那样我整个大明的万疆之土就能连成一整块,天下之民再不因地远而不融,天下货物也都能流动起来。
就像东海的鱼获,南疆的瓜果,中原的煤炭,北疆的牲畜,西边茫茫大山的林木,这些东西在各自产地都堪称价贱如泥,多不胜数,但其它地方却对这些货物往往求而不得。”
朱棣沉浸于宋礼为他刻画的盛世的同时,也不由得因科技带来的变化而感慨道:
“华夏存世数千上万年,从石器到铜铁历经数千年,从渔猎到农耕又是历经数千年,再从分封到集权又是近千年。
而后世从明白蒸汽蕴含的动力可以利用,到极盛,只用了不过区区两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