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水力发电(第2页)
地形都得尽量选择河谷相对狭窄的地方,大坝的跨度越小,坝体工程量和建设成本也就越小。
两岸陡峭且山体稳定的地形,能为大坝提供良好的支撑,建造时将大坝像个楔子一样插进河谷两侧山石之中,这样可使大坝承受的水平推力可更好地传递到两岸山体。
再是地质选择要求。
坝址都需选择地质构造稳定、岩石坚硬完整的地方,尽量避免断层、溶洞、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区域。
确保遇到轻微程度地震灾害时大坝依然稳固,并防止坝基渗漏、变形等问题。
再是河流年径流量需达到一定规模,以保证大坝建成后水库有充足水源,满足供水、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需求。
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也不能过于剧烈,相对平稳的流量过程利于大坝调度运行。
若洪水期流量过大,枯水期流量过小,大坝的安全和供水就会受直接影响。
尤其北方一些河流,年降水量仅在四百至八百毫米左右,冬季枯水期流量过小,可能无法满足下游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还会影响大坝冬季发电出力。
而南方因为季风特点降雨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并且位于下游,有更多的支流汇聚,为河流带来丰富水源,使洪水期较长,规模较大。
既要河流流量,又要保证大坝能抗住洪水期,所以近现代大坝都会选择更加坚固可靠的拱形坝和重力坝。
像结构不够坚固,内部也不容易进行水电改造的土石坝,则基本已经被淘汰不再建造新的。
拱坝是一种主要依靠拱的作用将水压力等荷载传递到两岸山体的坝型。
它在平面上呈拱形,凸向上游,水压力等荷载通过拱的作用大部分传递给两岸的基岩,少部分通过坝体自重传递给坝基,利用拱和基岩的共同作用来维持稳定。
相较于重力坝,拱坝的厚度相对较薄,一般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荷载大小等因素来确定坝体厚度,通常顶部较薄,底部较厚。
重力坝的坝体则通常比较厚实,一般由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材料建成,具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以提供足够的重力来抗衡水压力。
从坝体的横剖面看,多呈三角形,上游面垂直或略向上游倾斜,下游面则向下游倾斜,这种形状有助于将水压力等荷载更好地传递到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