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承天门广场(第2页)
承天门大街与正阳门改造工程又特意成立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为内阁大学士赵全海,副指挥为吴伟业、柳如是、宋应星、洪皓远。
这两条大街的改造首要面临的问题是拆迁。
在永昌帝的授意下,两街改造工程拆迀办成立了。
拆迀办总指挥是洪皓远,副指挥是柳如是。
经改造工程指挥部研究决定:凡是需要拆迁的单位和个人,一平米补偿100到150两,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十万到十五万。
首先面临拆迁的是承天门外的一堆衙门。
东边是六部街门与鸿胪寺、太医院,右边是五军都督府与锦衣门衙门。
这一片是几十个官府衙门挤在一个宽750米,长880米狭窄空间里,严重影响了官府的为事效率。
为了安置这几十个衙门,永昌帝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最后经大家商议,这一片区域的建筑全步拆迁。
全部拆迁,将这一片区域除了承天门大街外,其余部分建设一个广场。
那么,这些衙门搬到哪里为公合适呢?
永昌帝准备在太液池西侧建六座办公大楼来代替这一堆衙门。
当永昌帝决定在太液池西侧建造六座高达十二层的办公大楼时,整个大明官场乃至民间都为之震动。在这个时代,如此高耸的建筑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奇观,挑战着人们对建筑技艺的认知极限。
柳如是请来了总部在临清府的大明建设公司。
临清的大明建设公司在建设钢筋混凝土楼房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楼房采用的是框架结构,这在几百年的大明,简直是奇迹,颠覆了大明百姓的认知。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六座办公大楼巍然耸立在太液池畔,颇为壮观。
这六座大楼由北到南依次排列,整体布局呈对称状,楼与楼之间保持着合适的间距,既能保证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设计方案确定后,材料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建造如此规模的高楼,对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优质木材取自南方深山老林,那里的木材生长周期长、质地坚硬。为了运输这些木材,工部组织了大规模的船队,沿着水路将木材从南方运往京师。石材则选用附近山区开采的青石和汉白玉,青石用于建造墙体和基础,汉白玉则用于雕刻栏杆、台阶等装饰部分,为大楼增添一份华贵之气。
除了传统材料,为了应对十二层高楼的特殊需求,还研发了一些新型材料。比如,为了增强木质结构的耐久性和防水性,工匠们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防水漆,这种漆不仅能有效防止木材受潮腐烂,还能增加木材的强度。同时,为了解决高层供水问题,发明了一种利用水车和管道系统的提水装置,通过巧妙的机械原理,将水从太液池提升到大楼的各个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