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在明末丰收的西瓜

第16章 收苇席(第2页)

 

 也有几户打渔的,还有十多家养鸭的,都是养几只、十几只,产量不大。
 

 这些土特产都是有势力大户来收的,坐地收钱,老百姓能得现钱,但价压得很低,所以当地百姓大多穷得家徒四壁,能不饿死就阿弥陀佛了。
 

 为什么不自己去卖?
 

 原来去府县卖要经过土匪钻天猴的暗卡,又经过县、府两道钞关,又有城门关,最后拿到手里的钱几乎一文不剩,甚至倒贴。
 

 所以,当地村民懒得自己卖,坐等收购大户来低价收购
 

 说来也巧,王凌今天正好碰上一个姓苟的商人来这一带收购苇席。
 

 苟商人不知李家洼当家的已换,带了礼品前来拜见胖孩。
 

 苟商人想在当地做生意,不拜地头蛇肯定做不成。
 

 苟商人圆胖脸,一身蓝色棉布袍服,倒也精神,当得知当家的已换,立即向王凌拱手行礼。
 

 苟商人拿出一封十两银子道:“当家的,按我和胖孩约定,在您的地盘收苇席,一年孝敬十两银子,请当家的收下!”
 

 王凌道:“不急,请问苇席收购价如何?”
 

 苟商人道:“兵荒马乱,不如当年,现在是一个铜板三尺苇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