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祝王朝痴客而已
第352章 汴梁最后的遮羞布(第2页)
......
府邸门前,祝彪拉着一位中年官员的手走了出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那中年官员施施然还礼,走出祝彪的家门,而在外面等候了的官员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走出来的这个人。
起居郎李纲,从六品,掌修注之事。
此人属于朝堂愣头青,政和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前不久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如今即将贬谪出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此人一向心高气傲,怎么这一次李纲竟然如此积极主动的前来拜访祝彪?
而之前进进出出不少人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除了最开始的几位朝廷大员之外,可是少有让祝彪亲自送出门的。
虽然李纲也不是什么默默无名的小官员,但是放眼朝堂也绝不是什么值得拉拢的人物,祝彪为什么会对李纲这么客气呢?难道就这么一个驴脾气的书呆子,真的有什么能够让祝彪为之称道的见解?
李纲并没有注意到那些复杂的目光,只是微微低头若有所思。
他前来找李祝彪,实际上除了想要询问祝彪在朝堂上说的那些话到底有多少把握,另外也想亲自看看这人到底是个甚么样。
能够成为历史名臣,此时的李纲虽然年轻,但却是眼光独到,从祝彪的身上,李纲能够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侵略性。
这种侵略性并不是对人,而是对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辽国与金国,甚至是对大宋。
此人对于辽国与金国的态度真的是真实的吗?对于祝彪李纲有过一番了解,此人在山东养望这么些年,此番又立下泼天大功,李纲实在难以相信其在朝堂之上的言论,没有任何私心。
当李纲从祝彪府邸走出来的时候,却有些恍惚。
而实际上祝彪并没有和他谈很多高深的东西,只是告诉他,以史为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任何一条历史经验是一成不变的;以人为鉴也没有任何问题,王莽也好,霍光也好,董卓也好,曹操也好,亦或是黄巢,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都只能遵循历史人物曾经走过的轨迹。
府邸门前,祝彪拉着一位中年官员的手走了出来,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那中年官员施施然还礼,走出祝彪的家门,而在外面等候了的官员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走出来的这个人。
起居郎李纲,从六品,掌修注之事。
此人属于朝堂愣头青,政和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前不久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如今即将贬谪出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此人一向心高气傲,怎么这一次李纲竟然如此积极主动的前来拜访祝彪?
而之前进进出出不少人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除了最开始的几位朝廷大员之外,可是少有让祝彪亲自送出门的。
虽然李纲也不是什么默默无名的小官员,但是放眼朝堂也绝不是什么值得拉拢的人物,祝彪为什么会对李纲这么客气呢?难道就这么一个驴脾气的书呆子,真的有什么能够让祝彪为之称道的见解?
李纲并没有注意到那些复杂的目光,只是微微低头若有所思。
他前来找李祝彪,实际上除了想要询问祝彪在朝堂上说的那些话到底有多少把握,另外也想亲自看看这人到底是个甚么样。
能够成为历史名臣,此时的李纲虽然年轻,但却是眼光独到,从祝彪的身上,李纲能够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侵略性。
这种侵略性并不是对人,而是对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辽国与金国,甚至是对大宋。
此人对于辽国与金国的态度真的是真实的吗?对于祝彪李纲有过一番了解,此人在山东养望这么些年,此番又立下泼天大功,李纲实在难以相信其在朝堂之上的言论,没有任何私心。
当李纲从祝彪府邸走出来的时候,却有些恍惚。
而实际上祝彪并没有和他谈很多高深的东西,只是告诉他,以史为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没有任何一条历史经验是一成不变的;以人为鉴也没有任何问题,王莽也好,霍光也好,董卓也好,曹操也好,亦或是黄巢,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都只能遵循历史人物曾经走过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