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视金钱如粪土(第2页)

参观完天上人间,这些人心里真是羡慕到不行。

尤其是那些家里有钱的。

明明家里很有钱的,却不敢住豪宅,当个官儿感觉很憋屈啊,还不如商人自在呢。

有些官员想想自已不成器的儿子。

干脆别读书了,经商去吧,反正读书也读不明白。

这就是朱吾适想要的。

抬高商人,科研人员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大明很重要,还有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大家不要死盯着当官这一条路。

典型例子就是范进。

不事生产,只知道埋头苦读,人到中年终于考上了,结果一激动,死了。

这种人,对国家有一丝一毫的作用吗?

享受着国家的资源,结果活了几十年,对国家没有任何的回馈,要来有啥用呢。

还有些人,苦读几十年,好不容易当官了,就开始压榨百姓了。

还不如当初按在尿盆里淹死呢。

朱吾适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你可以去经商,你可以搞科研,都能让你有不错的生活。

尤其是那些没什么读书天赋的。

有天赋的人,三十岁之前中举其实并不算难。

没有天赋的,四五十了都不一定中举,就算中了,又能咋样呢。

要是把读书的时间拿来干别的,说不定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一个科学家了。

封建社会,士农工商。

一命二运三风,四积阴德五读书。

前四个人力没办法,所以读书基本就是改命的唯一机会。

可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了,为啥还要死读书呢。

那个唐什么君,复读了十几年,也没见他考上清北啊。

前两次考得学校不好,不去上也就算了。

考了不错的学校也不去,不是蠢就是坏。

这种人,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也是给家人增加负担。

你有本事,你咋不复读一辈子呢。

说回大明。

读书这件事儿,朱吾适是很鼓励的。

但是吧,有些人科举大概到死也就是个秀才了,那为啥还要死磕呢。

转行当个账房,或者干其他的不好吗。

自已也轻松,家人也轻松,还为国家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