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擦边之策(第2页)

次日上午,主力开始全面撤离江都,全部技术工匠也开始撤离,在此之前,所有的各类物资、兵甲资源以及各种设备、马匹都撤光了,最后只剩下人员。

这时,刘文静递给了一份名单给萧夏,“殿下,有三成人员离职,卑职已经给他们办理了,绝大部分都是文官,以北方官员为主,另外,不少官员愿意辞职,但不愿离去,希望以幕僚的名义为殿下效力,包括周墨和赵广才二人。”

萧夏欣然笑道:“这也是一个办法,那武将呢”

“武将离去的不多,一共只有七人,其中高级将领是陈棱和朱宽,他们二人明确表态要回朝廷。”

萧夏点点头,这两人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看了看名单,又奇怪问道:“张镇周怎么没走”

“殿下,张镇周从前是秦王杨俊的人,和宇文述关系不好,他说回去也是坐冷板凳,他愿意效忠殿下!”

萧夏心中感慨,张镇周很少说话,一直沉默寡言,想不到他在关键时候居然忠心于自己,难得。

“殿下,来护儿和周法尚也愿意继续效忠殿下,他们表示支持殿下抗争而不造反的原则,实际上大部分文官留下,都是因为殿下的不造反原则。”

萧夏当然知道,现在是大业四年,没有人愿意参与造反,但如果是大业九年以后就不一样了。

萧夏也深知造反得不到百姓和官员的支持,所以他选择了抗争而不造反的擦边球策略,成功解决了他将面临的最大麻烦。

萧夏点点头,“当务之急是抓紧组织军队收割水稻,尽快撤离!”

这几天正好是水稻成熟之时,所有士兵都在江都郡抢收水稻,百姓也拼命收割,一旦朝廷大军到来,他们的水稻就完。

不仅是水稻,还大量种植的黑豆,也要一并收割运走。

上午,萧夏的家人也乘坐万石大船离开江都,撤往京口。

长江边的码头上人山人海,足足有二十余万人,不仅是官员和士兵的家眷,还大量愿意跟随萧夏南撤的百姓。

长江上千艘各类船只在运输百姓,船来船往,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