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归家团聚
第485章归家团聚
真定城里还有三万馀厢军,这是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
宋辽之战时,邵靖魔下的五千厢军的表现,令赵孝骞印象深刻。
那一战,五千厢军几乎块拼光了,可没有一人逃跑后撤,每个人都在浴血激战,咬着牙硬撑到援军到来。
自那以后,赵孝骞对厢军的印象大为改观。
从战斗力上说,或许厢军尚不如禁军,但从战斗意志上说,厢军一点也不比禁军差。
从那以后,赵孝骞对厢军大方起来,从来不克扣厢军粮饷,同时慢慢给厢军装备皮甲和新的兵器,并且还将真定府的城防交给厢军。
这些举动下来,厢军如今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当他们意识到被郡王重用,
从此不必再接受来自禁军歧视的目光时,三万馀厢军几乎改头换面般振奋起来。
赵孝骞说的是大实话,魔下的将士需要什麽,就给他们什麽,很朴实无华的带兵理念,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与苏轼策马进城,看着真定城内繁华的景象,苏轼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此时已快天黑,本应是商户打烊,百姓回家的时辰,可此时的街上却仍然人流涌动,热闹无比。
街边的商铺门户大开,许多夥计站在门前大声吆喝叫卖,路过的百姓手里多多少少拎着几样小包裹,也许是刚买的零食,也许是给婆娘孩子买的几尺花布,
又或许是自己嘴馋,偷偷打的一角酒。
西侧的勾栏瓦舍里,传来戏子们咿咿呀呀的唱词或说书,人群不时爆发出彩声,旁边的青楼灯火通明,文人士子穿着绫罗绸衫,潇洒地走进里面。
苏轼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表情愈发惊讶。
“去年奉旨出使辽国,老夫路经真定城,还在城里歇了一晚,记得那时的真定城可没这般光景,城里沉寂,街上空荡,人们有气无力,像一座死城,今日却.....”
苏轼不确定地左右环视:“咱们进的是真定城吗?”
赵孝骞笑了:“子瞻先生,这里确实是真定城,比以前繁华了一些——”
“为何会如此?也是你治理的?”苏轼不解地问道。
赵孝骞叹道:“我不过是无为而治,主要是朝廷三年免赋的政策,让真定府缓了一口气,快死的百姓和商人们,活过来了。”
苏轼大为震动,目瞪口呆地看着周围繁华的景象,喃喃道:“朝廷的赋税,
如此之重吗?所以,世间万恶的根源,在朝廷?”
赵孝骞警了他一眼,淡淡地道:“你们士大夫在朝堂上打生打死,争论着什麽新法旧法,哪一种对朝廷有利,但好像没人想过,哪一种法对百姓有利。”
“其实,只要你们高高在上的朝臣们下来民间看一看,住几日,体察一下民情疾苦,自然会得到答案,可惜的是,很多人其实知道什麽是正确答案,但他偏偏坚持错的。”
“就为了那点私利,就为了在党争中得到权力,他们宁愿味着良心站队,也不思考是否该修改法令,让朝廷的政策真正有益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