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465章 陌上花开

第465章陌上花开

谁都没想到,大文豪苏轼居然有这样的骚操作。

他在干什麽?

说得好听,他在输出中原文化,圣贤经义,他在为辽国扫盲,他为天下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功练的伟大事业操碎了心。

说得难听,他在煽动辽国的权贵子弟谋反。

看看他挑选出来的知识点,什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什麽“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大宋立国以来,哪个宋使敢这样作死?

偏偏苏轼就敢,他似乎无所畏惧,煽动谋反的话说得光明磊落,就只差明着告诉这些弟子们,拿起你们的武器,这世界不该是现在的样子!

在座的弟子们也不全是无脑的,原本大家对苏轼的授业感到非常荣幸,

毕竟这位可是当世文豪,活的。

可是听了几堂课后,有些脑子不太笨的弟子开始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难不成古代中原的圣贤们都在教这些?

教大家遇到不公就谋反,就干他娘的?

这怎麽听都不像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倒像是落草为寇的盗匪之流才会干的事儿。

—苏夫子拿错教科书了吧?

于是,有了别样心思的弟子表面恭敬,但还是默默记下了苏轼授业的内容。

他们要回去问问长辈,这对吗?

苏轼浑然不觉弟子们的反应,或者说,他根本不在乎。

简而言之,苏轼要搞事。

身为宋使,出使辽国以来,只与辽帝见了一面,就被耶律洪基轻飘飘打发了,把他仍在馆驿不闻不问,就等他自己识趣告辞走人。

苏轼怎麽可能就这麽走人?

宋使的身份,是赵孝骞亲自说服官家,为他争取来的。

原本苏轼已被章怀打压得抬不起头,纵然章怀被赵孝骞整治得服软了,

但苏轼个人仍然前程黯淡,除了告老致仕,别无他途。

是赵孝骞最后拉了他一把,不惜搭上自己的面子,在官家面前游说,官家才给了苏轼一次机会,让他出使辽国。

重任在肩,满志的苏轼,到辽国后却被当头淋了一盆凉水,

他被辽帝忽视了,他这个宋使毫无存在感,辽帝没兴趣与他谈两国的事。

赵孝骞好不容易为他争取的前程,而他出使一趟辽国啥都没干,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了?

当然不行!

苏轼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仍满腔报国的豪气,无论对大宋,还是对赵孝骞,他都无法辜负。

所以苏轼要在上京搞事,他要让辽国的君臣权贵都注意到他,他要让辽人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还要为大宋立功,为赵孝骞长脸。

哪怕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苏轼也在所不辞。

他的家国情怀,他的豪放洒脱,不能只体现在文章诗词里,词章再华丽,也不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他要实实在在为大宋做一些事,他的人生理想,从来就不是什麽大文豪,而是成为这个积弱百年国家里挽狂澜的砥柱中梁,上报君恩,下泽黎民。

被辽帝冷落,苏轼就已有了搞事的心思,不过没找到合适的时机,所以他才一直赖在上京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