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360章 辽主召使(第2页)

萧光敬当初若有苏轼这般定力,何至于中了赵孝骞的杀猪盘。

万人空巷的场面,不仅苏轼始料未及,当初就连赵孝骞也没想到,

面对每天求见的文人,其中甚至不乏辽国的官员,苏轼不胜其烦之后,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辽帝不见他,他可以利用舆论呀。

现成的这麽多脑残粉,不用白不用。

于是,上京的文人们苦等多日后,苏轼仍不愿见客,但让驿馆的夥计传出话来。

辽主失礼,不见使臣,苏学士一日未竞使命,一日不见外客。

这句话瞬间在上京传开了,辽国的官员和文人细问之后,纷纷为苏轼抱不平。

这一点上,辽帝耶律洪基确实做得有点失礼,宋国使臣到上京都半月了,辽帝竟将他扔在驿馆里不闻不问,仅只是派了几名官员与苏轼谈了几次。

从外交礼节上说,辽帝的作为已很不妥了。

于是,上京的舆论被苏轼一句话掀了起来,官员们纷纷上疏辽帝,请求耶律洪基召见宋使,勿在外邦使节面前失了礼节和风度。

这一阵舆论之风骤然而起,来得很突然,耶律洪基也是满头雾水,就这两日,劝谏他的官员越来越多,而辽帝打算熬磨宋使的计划也被打乱。

终于,在辽国许多官员的谏疏之下,耶律洪基不得不下旨召见宋使苏轼。

苏轼对这个结果颇感意外,他以为自己最少还要多等半月呢,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在辽国也如此好使,利用自己的名气造出的舆论,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穿戴好大宋的官服,苏轼持节旌入辽宫,面见耶律洪基。

外交礼节早已演练过无数次,苏轼一举一动皆符合使臣之礼,让辽人挑不出毛病。

辽国与大宋互不藩属,擅渊之盟后,两国的正式关系是兄弟邦交,外交上以“兄弟”国为基调。

这样一来,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也就有了解释。

谁家兄弟不互相帮衬着点儿呢,有钱的兄长给贫穷的弟弟每年送点救济,合情合理。

所以大宋对“岁币”的公开说法,叫“岁赐”,一字之差,面子找足了。

苏轼以礼面见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今日召见了苏轼,自然不能再失礼了,于是含笑赐座,热情地与苏轼寒暄起来。

所聊之事无非是宋辽两国的风土人情,顺便问候汴京的赵煦。

双方一同追忆当年的擅渊之盟,奠定了两国百年和平的基础,对两国商业往来表达了肯定,并表示两国应当继续深化贸易,加紧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