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决意启战(第2页)
耶律祖孙俩愣了一下,接着悚然一惊,飞快对视了一眼。
“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真定府?”耶律洪基喃喃道。
耶律延禧眼中却闪过惊疑之色,随即又有些喜悦,飞快垂下眼脸,不让苏轼看出来。
这方面的情报,辽国确实有些闭塞了。
因为就在不久前,赵孝骞在汴京设计袅袅,将辽国布在汴京的眼线几乎连根拔起,如今的大宋汴京对辽国来说,处于情报真空的状态,很多消息根本是后知后觉。
辽国正为此事而焦头烂额,打算重新向汴京布下眼线探子,谁知这时候大宋皇帝竟然将赵孝骞派遣到真定府。
未来的宋辽边境,可就热闹了。
对赵孝骞此人,辽国朝堂君臣是十分重视的。
从他造出燧发枪开始,赵孝骞的名字便进入辽国君臣的视线,后来的宋夏之战,燧发枪大发神威,更令辽国惊疑忌惮。
因为此事,辽国不得不打破如今的三国平衡,本来要偏袒西夏,调停战争的,后来辽国终究还是倒向了大宋,睁只眼闭只眼让西夏签下了称臣纳贡割地的条约。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辽国君臣不爽西夏梁太后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大宋的火器确实厉害,
而辽国这些年的国势,却是在慢慢走下坡路,此消彼长之下,战端不可随意而启。
见耶律祖孙俩发愣,苏轼终于满意地笑了。
赵子安的名头,在辽国也不小呀,今日抬出了他的名字,居然将祖孙俩震镊住了,回头定要与子安痛饮几杯。
出使外邦,不是与皇帝见一面聊几句那麽简单,辽军在边境制造摩擦,杀掠边民,苏轼必须要讨一个说法。
显然今日已不宜讨要说法了,耶律祖孙俩还在消化赵孝骞赴任真定府的消息。
没关系,反正苏轼也不急着走,下次再来。
说不定赵孝骞到任后,宋辽边境的局势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苏轼下次再见辽主时,或许更有底气,筹码更足。
于是苏轼神情轻松地起身告辞,
耶律洪基挤出笑脸,命宫人送苏轼回驿馆。
苏轼走后,祖孙俩坐在大殿内,陷入久久的沉默。
二人还在消化赵孝骞即将赴任真定府的消息。
良久,耶律洪基眉头紧,沉声道:“宋国皇帝遣赵孝骞任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军政大权皆授予他,未来的宋辽边境怕是不太平了。”
耶律延禧却面露喜色,道:“陛下,正好趁此机会,用咱们的铁骑试探一下宋军的斤两。”
耶律洪基警了他一眼,叹道:“宋辽皆是大国,战端若启,牵扯太大了。”
“再说赵孝骞此人,朝臣们皆有议论,此子年轻,但在军事上性格强硬,宁折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