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贼眉鼠眼

第321章 不宜兴兵(第2页)

此言一出,在座的除了赵孝骞,众人皆点头。

曾布的法子其实算是很稳妥,也很理智了。

如果拿到朝会上说,或许绝大部分的朝臣都会同意这个谏议。

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宋从君臣到百姓,都很重视渊之盟。

他们希望渊之盟能够世世代代遵守维系下去,这种三分天下的形势,对大宋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后人皆谓渊之盟对大宋来说是丧权辱国,历史课本里提到每年的岁币就气得牙痒痒,但如今的现实是,大宋的朝臣和百姓其实并不反感每年的岁币。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朝廷每年花费五十万两银子和丝帛,来换取大宋一整年的和平,这笔买卖真的很划算。

相比大宋每年岁入上亿的国库收入,区区五十万两算得什麽呢?更何况大宋的文人为了挽尊,将“岁币”改成“岁赐”。

于是,和平有了,尊严也有了,尽管是关上门自嗨,但和平是实实在在得到了的。

曾布的想法其实是代表了绝大部分宋人的,如果可以,没人愿意选择战争。

曾布说完后,赵煦笑吟吟地将目光望向许将。

许将是枢密院的二把手,知枢密院事。

见赵煦的目光望来,许将也垂头道:“官家,臣附曾使相之议,辽骑袭边大宋遣使诘问辽国便可,不宜因此事而兴刀兵。”

赵煦神色不变,脸上一直带着笑,但赵孝骞与他相处久了,却能看出此刻赵煦的心理有点不爽,对两位使相的答案并不满意。

于是赵煦又将目光望向赵孝骞。

“子安可有高论?”赵煦笑吟吟地道。

赵孝骞苦笑道:“官家,臣知道大宋的火器给了您底气,官家的意思是藉此事与辽国小小交锋一次,试试咱大宋火器的斤两。”

赵煦这回是真的笑了:“哈哈,子安果然懂朕。”

赵孝骞却摇头道:“臣让官家失望了,臣与两位使相的想法一致,此时不宜对辽国兴刀兵。”

“为何?”

“辽国不是西夏,大宋虽有厉害的火器,但没厉害到可以无视辽骑的大军压境,两国如今的关系已然有点紧张,稍微擦枪走火,便是彼此举国倾力一战,臣敢问官家,大宋做好倾国一战的准备了吗?”

赵煦一滞,神情失望,沉吟不语。

赵孝骞缓缓道:“辽国这些年国势渐颓,但他们的军队依旧强大,仅靠火枪是无法征服辽国的,更何况咱们大宋朝争正激烈,新旧两党互相肘打压,内斗不止,谈何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