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刘彻的赢学实践

为了论证自家夺取天下的合法性,给自己的统治披上天命的外衣,刘家可是做了不少事情。

比如刘邦的出身和经历,

先是他母亲梦中遇神,又是他父亲看到有蛟龙盘踞在他母亲身上,乃至于后来的斩白蛇而起,都给他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除此之外,又搞什么五德始终说,各种祥瑞降临,努力维持刘家江山的合法性与必然性。

“当初群雄逐鹿,楚汉相争,高祖皇帝能打败项羽等一众对手夺取天下,必有其缘由,对百姓可以说是天命,

如今需要做好别的准备,免得有心人借此来制造事端。”

刘彻深以为然,他想重新构建大汉的天命观,高祖皇帝夺取天下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好在当初的高祖皇帝也没有得到九鼎,不然天命在德不在鼎的说法更加难以服众。

“天命之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百姓们容易信这个,不是一声令下就能改变的,朕打算重构的天命要多向德上靠拢,

暴秦失德丧天命,大汉有德承天命,高祖皇帝有德,项羽残暴无德,所以高祖皇帝能得天下。

后来高祖皇帝约法三章,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还给后世留下传颂千年的文景之治,

尤其是孝文皇帝,将田税降为三十税一,还被你们后世人称为最仁德的皇帝,他们就是大汉的德,他们就是大汉的天命。”

高祖皇帝有德,夺取天下后能够让百姓休养生息,足以证明高皇帝比残暴的项羽更应该夺取天下,此乃高祖皇帝一胜;

高祖皇帝的后代中有文景二帝,尤其是文皇帝,堪称百世帝王之师,此乃高祖皇帝二胜;

高祖皇帝有二胜,而项羽零胜,此乃高祖皇帝三胜;

高祖皇帝有三胜,而项羽零胜,此乃高祖皇帝四胜;

……

以此推之,高祖皇帝之胜无穷也。

刘彻信心十足,高祖皇帝是胜利者,后续刘家又诞生数位历史顶尖的皇帝,想怎么赢就怎么赢。

陆鸣有点后悔,怎么就把日耳曼赢学讲给了刘彻听,他已经不需要再加强了,

再学完这个,简直就是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有个好祖宗,有个好爷爷就是豪横,

尤其是汉文帝,更加契合刘彻现在的天命思路。

后世皇帝有自比刘邦的,有自比李世民的,比功绩比能力的都有,却好像没有谁自比汉文帝刘恒,

在仁德这块,汉文帝简直就是帝王天花板。

强如万寿帝君,已经练得身形似鹤形,也得承认自己不如汉文帝,

就连庙号中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出了一堆,严重拉低庙号含金量的大清,在如此自信的情况下,雍正也得强调一句,在汉文帝之后,没人比得上我父皇。

汉文帝的仁德往那一摆,刘彻要重构天命就有底气,没有人比我爷爷更懂仁德。

“何为天命,绝不能让那群儒生来解释,有点意外就想恐吓朕,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帮百姓种种田。”

……

大汉皇家报社。

“陆兄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有何指示?”

苏武的办公室内,两人相对而坐。

“我写了一篇文章,想要刊登在报纸上,已经请示过陛下。”

陆鸣从怀中拿出折好的一叠纸递过去,

说是他自己写的,其实是找人代笔,按照他的思路而写,又经刘彻审核过,这才准备刊登在报纸上。

“楚汉之争中项羽必败的四大理由。”

好家伙,这个标题一看就是陆鸣的风格,除了他没人会这么写,苏武一眼就能认出来。

像贾谊这样的名臣,人家写的文章都是《治安策》、《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这样的标题,

其他人的文章也都大抵如此,不管内容如何,标题都不会特立独行。

哪像陆鸣的文章,标题中就直白的展现出全文核心,用词极为通俗,谁都能通过标题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细读下来,全篇都是白话,没读过书的百姓都能听明白,简单改改就能拿去食为天当评书来说。

“陆兄,怎么突然讨论起项羽来了?”

陆鸣正襟危坐,说起早就准备好的说辞。

“对于项羽,一直以来存在一些错误看法,尤其是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给他一个全面的评价,

所以我在请示陛下后,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陆鸣所说的四大理由,第一个就是项羽违背历史趋势,继续实行周朝的分封制,分封十八路诸侯。

用词十分激烈,直言这种行为会埋下天下再度分裂,生灵涂炭的祸根,十八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防备,战火随时可能重燃,

各地百姓也要跟着提心吊胆,遭遇兵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更不要说为诸侯们扩军备战所要承担的大量赋税和徭役。

这个部分的笔墨也是四大问题中最多的,不仅有陆鸣自己的论述,也有当初张良、陈平等人对于“分封必乱”的预测,

更是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战国七雄时频繁地战争,以及当下天下的相对安定平稳的局面,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是关于新粮食推广和黄河水患治理,更是作为天下一统后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有力证明,

要是天下分成十八份,大汉的高产粮食怎么会推广到别的地方去,另外十七路诸侯所在地的百姓不会有机会享受这份好处。

黄河水患就更明显了,要是天下没有一统,怎么可能举整个大汉之力来进行救灾,不趁机发兵攻打敌国就不错了。

陆鸣的重点就是告诉百姓,天下一统带来的实际好处你们已经或者即将享受到,如果是项羽得到天下,这些好处会一个都不剩。

其他理由再多,都没有威胁到百姓自身的实际利益有说服力。

“我这就去安排刊印,下期的报纸上就会刊登陆兄的大作。”

……

“最新的报纸来了,力能扛鼎的富民侯首次刊登文章,批判力能扛鼎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