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简直血赚(第3页)

 

等到粮价提高的时候再卖出去,反正他们囤得起。

 

但眼下新粮食推广在即,新式种田法推广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以后的粮食产量会越来越大,

 

朝廷又要停止对外用兵,粮价大概率是一路下跌的。

 

当初文帝时期,一石粟米最低都不到二十文钱,

 

有这个先例在,他们对未来的粮价并不乐观。

 

刘彻和陆鸣对视一眼,

 

没想到事情进行的这么顺利,既然他们自己主动往里跳,那就更不需要客气了。

 

“陛下,右内史和彰武侯所言着实有道理,臣也表示赞同。

 

有新式种田法和新粮食的加持,以后的粮价会越来越低,朝廷确实应该早做打算。”

 

陆鸣的话一出口,窦桑林几人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粮价一定会继续下跌,陛下鼓动朝廷平稳粮价。

 

有汲黯带头提出要保障百姓的利益,占据道德制高点,

 

窦桑林这类人还能趁机维护自己利益,

 

朝堂上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朝廷必须进行干预。

 

工具人桑弘羊趁机上场,提出平准制度,

 

在长安及各处主要产粮地设立平准官,建立平准粮仓,

 

根据当年粮价涨跌,用合适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

 

原本的平准制度是针对市场上各种商品进行广泛调控,

 

但眼下粮食最重要,桑弘羊只能先从粮食开始。

 

没人站出来阻挠,整个过程顺利的无以复加。

 

唯独在收购价格上略有波澜,

 

窦桑林等人期待价格能高一些,不管是他们还是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能趁机获利,

 

他们提出收购价格要维持在一百文一石。

 

但桑弘羊坚决反对,

 

“陛下,明年的粮价一定会继续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

 

以后未必不能重现文皇帝时期一石米十余钱的盛世景象,

 

价格太高的话,朝廷根本负担不起。”

 

最终,刘彻拍板,定下长安地区一石粮食九十文的价格,要比市场价格高十文左右 ,其他地区也依照遵从。

 

窦桑林等人非常高兴,他们提出一百文的时候就没想过陛下会同意,

 

甚至做好了八十文的准备,

 

九十文的价格对他们来说简直血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