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我闺女努力呢?(第2页)

 

具体到工程项目的安排上,李学武讲了发电系统要用水、轻工业要用水、生活要用水,水资源从哪里来啊?

 

红星厂目前所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下,主要的储水池就是团结湖。

 

但是在亮马河生态工业区新的规划方案中,地下水采集被作为了备用手段。

 

也就是说,红星厂成为了京城工业第一个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主动放弃采集地下水作为工业用水的单位。

 

不用地下水,那工业用水如何来?

 

首先要完成技术改进,包括即将投建的京城那座小型发电站,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要充分做到节约、节能。

 

已经提到的,热力资源转化为供暖需要,保障亮马河工业区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废水再利用工程。

 

水资源被投放到第一个程序之后,会沿着程序链一直被利用下去,直到重新回到储水池,团结湖当中。

 

发电站、轻工业、机加工、供暖、生态景观等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变更用水来源。

 

正在拓宽加固的亮马河河道,未来会成为亮马河流域最为宽阔完整的河道。

 

这里也会成为生态工业区最主要的用水来源。

 

水从河里来,最后回到河里去,养殖的鱼,红星厂的职工要敢吃能吃。

 

其中投入的资金是技术改进前的几倍,老李为此还向上级打过专项申请。

 

干什么?

 

要钱,要明年的财政指标。

 

红星厂放弃使用地下水资源,就等于给城市居民,给其他单位让了位置。

 

这多出来的一部分钱,就需要上面给予支持。

 

当然,老李也知道,上面对环保并不是很看好,没可能给出更多的预算。

 

但是,该哭还得哭。

 

既然改变不了李学武的要求,那只能他豁得出去了。

 

哭的也不是白哭,要不来钱还要不来名吗?

 

第一个提出生态工业,第一个提出保护环境,第一个提出让水于民的企业。

 

李学武在疯狂地砸钱,老李在疯狂地借着他砸的钱要名,给自己立人设。

 

京城工业环保第一人!

 

有没有用?

 

生态工业区还没有建设完成,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轧钢厂也没搬走。

 

但是!老李在上面领导的心目中,已经留下了一个会动脑筋,有长远目光,更有管理能力的印象了。

 

这印象千金难买啊,还是普遍印象。

 

这个项目有没有用,李学武说至少三年,甚至是五年以后再看。

 

京城是缺水的,不然也没有后世的南水北调工程了。

 

京城是要发展的,不然也不会把工业都迁走了。

 

你知道的,迁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你不知道的是,迁走的时间是最后期限。

 

什么意思?

 

就是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了!

 

那发现问题,并且意识到城市与工业发展矛盾,是什么时候呢?

 

更早,比迁走重工业和污染工业时间更早,超乎你的想象。

 

所以,李学武当初劝动老李干这件事的时候,没先讲生态工业区有多好,而是讲这么做能给老李带来什么直接影响。

 

当环境问题被发现,当上面意识到环境与工业的问题时,就是老李收获之时。

 

环境问题越尖锐,越能衬托老李变更红星厂发展方向的英明和果决。

 

挪走重工业,发展轻工业,配套科研、教育和人文等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都要参照红星厂的发展思路,老李又怎么可能拒绝这一荣耀呢。

 

所以,红星厂从上到下,都学习过科学发展观,只是没有到具体事上,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

 

这一次李学武算是给他们上了一课,开了开眼。

 

他在讲生态化工程的时候强调,红星厂既要满足当前的生产需要,又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生存环境为代价去谋求发展。

 

建设小型火力发电站是孤立的吗?

 

当然不是,整体规划董文学是问过李学武的意见,并且拿到红星厂管委会上讨论过的。

 

以钢城炼钢厂为核心组建的工业区周边没有大河,只有他们转看的一条小河沟。

 

但钢城不缺水资源,河流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小河沟也能养出大龙。

 

炼钢、轧钢、重工业群、发电等等,耗电又耗水,这里的水资源再利用系统较京城的工业区没有那么的精细。

 

但是,关于废水发电、治理灌溉、造景等等,也是被写在了生产基地规划方案中的。

 

发电站项目,是李学武给红星厂在京城和钢城两地工业区插上的翅膀。

 

大鹏展翅随风起,小燕附在大鹏身下借借力,也能飞起来。

 

——

 

“你就真能忍得住?”

 

周亚梅好笑地看着李学武,故意逗他道:“可香了,你不尝尝?”

 

“不尝了,没那个口福。”

 

李学武笑着将捣碎的鱼肉小碟递给了付之栋,示意他夹着吃。

 

“说,想我没有?”

 

“想了——”

 

付之栋笑着点点,很是认真地说道:“我前两天就想去找叔叔了。”

 

说到这里,他扭头看了一眼母亲,抿着的小嘴不好意思地笑着。

李学武懂了,是他想去,他妈妈不带他去呗。

 

“第一次跟你吃鱼,你就是这样的精细,我还以为你要吃呢。”

 

周亚梅看着儿子面前的小碟,里面的鱼肉已经挑干净了鱼刺,还撒了汤汁。

 

不得不说,在吃这方面,李学武确实比她见过的所有人都讲究。

 

早晨说要去炼钢厂的时候,老彪子同着老四全永成过来,给她带了两条鱼。

 

这鱼她是没准备给李学武做的,因为不确定李学武来不来家里。

 

调研的行程结束了,红星厂的几位领导和他都不可能在钢城多待。

 

没想到最后一天了,李学武忙完了工作,却来了家里。

 

“我能问问你,你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吗?”

 

周亚梅夹了一筷子鸡蛋放在了他的碗里,半是认真地看着他,补充道:“关于今天的工作。”

 

“是想问我为啥让彪子带上你吧?”

 

李学武将碗里的鸡蛋夹碎了一半,留下一半,另一半夹给了付之栋。

 

“谢谢叔叔——”

 

付之栋笑嘻嘻地道了谢,他跟干爹倒是不客气的。

 

“好好吃饭,多吃鸡蛋。”

 

李学武微笑着说道:“鸡蛋里有让你长高变聪明的营养。”

 

“好——”

 

小孩子说话喜欢拉长音,太长了显得烦人,但在付之栋身上刚刚好。

 

他没怎么享受过父爱,也没怎么接触过外面的世界。

 

母亲就是他的一切,所以在说话和生活上,他很像周亚梅。

 

规矩,温和,有礼貌。

 

李学武点点头,示意他慢慢吃,这才转头对周亚梅解释道:“我没让他带着你来,是彪子主动提出来的。”

 

“怎么?你很在意这个?”

 

“没有,我没问你这个。”

 

周亚梅低着头吃了一口米饭,解释道:“我就是没明白,今天是炼钢厂的工作,为啥要带上……”

 

她是想说为啥要带上她的,可李学武刚刚已经说了,她是老彪子要求带上的。

 

当然不是私人原因,她和李学武之间的事,李文彪绝对不会搀和的。

 

这是工作上的事,李文彪也没有跟她征求意见,只是说让她多看看。

 

“他是想给你锻炼的机会吧。”

 

李学武没在意地说道:“未来他的工作和业务会越来越多,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

 

“我……”

 

周亚梅抬起头,看着李学武犹豫了一下,说道:“我不太适合管事情。”

 

“嗯,我明白你的顾虑。”

 

李学武吃饭已经慢慢地养成了慢下来的习惯,正好边吃边聊。

 

周亚梅不想过多地参与管理,并不是她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是她不思进取。

 

而是担心工作多了,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了。

 

毕竟是单亲家庭,孩子就是她的一切,总不能舍本逐末,最后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我先给你说说今天的事情。”

 

李学武吃了碗里最后一口饭,摆手拒绝了周亚梅再帮他添碗的示意。

 

“我盯着的不是发电站,而是发电站建成以后对周边的影响。”

 

他挪了挪饭碗,认真地给她解释道:“重工业、轻工业混合型集群产业基地,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见周亚梅摇头,他挑了一下眉毛,说道:“未来,这里很有可能成为辽东工业的核心。”

 

“而产业集群不可能都是红星厂自己的产业,包括上下游、配套等等,”他双双张开又聚拢,给她形容道:“这是一个新兴的,亟待聚拢和抱团的大集体。”

 

“谁在这个时候参与了大集体的建设,谁就能拿到第一份回报。”

 

李学武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桌子,看着她强调道:“而越早介入,便意味着在未来的大集体中,越有发言权。”

 

“钢城工业区的建设,未来一定会以电力能源为核心,开始新的工业变革。”

 

他摸了摸听他说话入神的干儿子的小脑袋瓜,笑了笑,提醒他吃饭。

 

“你问我,关于工业区的打算,我能说给你的,你也听不懂。”

 

好像是说给干儿子听的,但周亚梅却歪了歪脑袋,知道是说给她听的。

 

李学武回过头,正巧看见她的嘴角抿了抿,笑着说道:“但我能告诉你,规范化建设工业区,扩充电能潜力对咱们回收站的影响。”

 

“什么?回收站?”

 

周亚梅有些茫然地问道:“咱们在钢城哪有回收站啊?”

 

确实,钢城没有回收站,老彪子等人在钢城依托的主体是码头。

 

没错,他手里捏着的是当初从关东手里撬出来的那个货运码头手续。

 

所有的人事和关系,都落在了码头上面,这才有的东风船务。

 

当然了,现在东风船务也没有了,27条货船的管理主体被“租赁”给了港城的顺风远洋公司。

 

李学武抿着嘴角笑了笑,说道:“以前是没有,不过很快就会有了。”

 

“你是说……”周亚梅迟疑着,有些不敢置信地看着他问道:“今天彪子带我们去,是为了去看……”

 

“对,是去看地,”李学武点点头,说道:“红星厂在这里打开了局面,未来会形成工业聚集旋涡。”

 

“到时候辽东工业就会安排钢城工业为这里聚集的企业打开缺口。”

 

他看着周亚梅,很随意地讲道:“到时候咱们就能在工业区建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