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一群蜂窝煤(第2页)

 

李学武则是逗了逗那孩子,问他跟叔叔走行不行。

 

小孩子不会说话,但在李学武的怀里很乖,今天家里来了很多人,他在看热闹呢。

 

将孩子还给了女主人,李学武也同她握了握手,道了谢意。

 

女主人连声客气着,送了他们出门。

 

再看见门口站着的一群白衬衫,她还惊讶来着。

 

这些人的穿着是跟刚刚屋里来的两个京城领导一样的。

 

这两人给她的印象是客气、礼貌、有文化。

 

客气、礼貌能看得出来,感受的出来,有文化是怎么看出来的?

 

很简单,他们说的话,她能听得懂。

 

她爱人给她说过,有文化的领导,尤其是有能力的领导,讲话都很容易听懂。

 

那些个故弄玄虚,咬文嚼字的才是假把式。

 

她也是工人,只是在休产假。

 

见识一定是有的,但看这京城来的领导到底想干啥是不知道的。

 

难道就为了给工厂盖宿舍,特意从京城跑到东北来学习?

 

——

 

从宿舍区出来后,红星厂一行人在陆启明的陪同下又看了学校和管理处。

 

一上午的时间很紧凑,他们看的又不是一个地方,所以时间过的很快。

 

看得出来,陆启明对红星厂很上心,中午也陪着他们一起用餐来着。

 

下午是陆启明主持召开的工业座谈会。

 

一些奉城的重工业企业,以及辽东其他地市的工业企业代表也有来参会。

 

但大企业没有,陆启明也用不着帮他们牵线搭桥。

 

李学武通过观察座谈会上的代表发言就能看得出来,陆启明是想给辽东工业带进来一条鲶鱼的。

 

可能通过钢城工业有了红星厂的投资而变得繁荣后,他便想到了扩大这种影响力。

 

如果有红星厂带头,从关外引入更多的先进管理和订单需求,那对辽东工业是个很好的助力。

 

当然,辽东工业发展的很好,也很繁荣。

 

但在大企业,垄断型企业的背景下,他们发展的自然很好。

 

可是,很多新成立的企业,或者发展缓慢的小企业,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大企业不用带,不用管,他们自己能搞好生产。

 

可是小企业不行,稍稍不注意就走偏了,走死胡同去了。

 

如果能在辽东竖起一个标杆,哪怕是这一次给一机厂保媒不成,退而求其次,把红星钢铁厂的模式宣传一下。

 

只要有了学习的方向,尤其是从红星厂这种规模的企业开始发展的,完全有学习和复制的可能。

 

不用说多了,有二十家企业能跟红星厂学个一招半式的,出来两个红星厂这样的企业他就是赚的。

 

而且是大赚特赚。

 

红星厂千里迢迢的跑到钢城来投资建厂,那钢城本地,或者辽东工业就建不了厂?

 

说白了,还是资源占有和分配的过程。

 

红星厂先在钢城搞汽车工业,那以后钢城就不会再有汽车工业了。

 

甚至影响到钢城周边的几个城市,也不会再有较大的汽车工业了。

 

人才有富集的趋势,工业也有富集的趋势。

 

红星厂来钢城,不就是看重这里的工业基础嘛。

 

座谈会上,红星厂这边由李学武做了关于工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经营分析。

 

这也是陆启明特别要求的,想让这些企业听听,工作应该怎么搞。

 

在其他代表发言的时候,李学武也是认真地在做着记录,同时也在会议给出的文件上标注了这些工厂的信息。

 

看见他如此重视,后面发言的企业负责人态度端正了许多,也严肃了许多。

 

是在最后,主持会议的陆启明讲到了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时不时提问的这位李副主任就是红星厂负责协调工业和贸易发展的负责人。

 

他开玩笑地说,如果能搭上李副主任的关系,那以后订单就像雪片似的飞来了。

 

这话其实也不算夸张,如果能拿到供应链的订单,可不就是发财了嘛。

 

——

 

因为时间的限制,座谈会是在下午火车到站前一个半小时结束的。

 

给了红星厂一众人收拾行李的时间,也给了一行人登车,前往火车站的时间。

 

陆启明很讲究,一直送了他们上站台。

 

红星厂的那节公务车厢就随同列车挂载在了最后。

 

登车前,李怀德和陆启明站在站台上有了一段简短的交谈。

 

“我还是很诚心地邀请红星厂来奉城参与工业建设。”

 

陆启明诚恳地说道:“我更希望红星厂能给辽东工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机遇。”

 

“关于一机厂,能给出的条件我们都可以谈,这绝对没有问题。”

他看着李怀德和李学武两人说道:“我们的目的就是交学费,学本领,学知识。”

 

“昨晚上刘作栋跟我说了,一机厂现在值340万,我跟他说,340万是咱们自己估的价。”

 

陆启明伸出两根手指头,说道:“我给他还了个价,这个数,如果红星厂觉得可以谈,一切都有我。”

 

“包括技术、土地、固定资产和人事处理权限吗?”

 

李学武直接开口接过了话头,直言不讳地问道:“两百万接手一机厂,我们还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说了,李副主任,所有的都可以谈。”

 

陆启明认真地摆了摆手,道:“哪怕你们觉得两百万多了,也可以谈,没问题。”

 

“技术、土地、固定资产,这是必然要包括在内的。”

 

他看着李学武说道:“人事处理权限这一点,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

 

“我能说的是,你要谁,不要谁,都可以谈,你列人事清单,剩下的交给我来协调。”

 

因为距离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陆启明也不敢耽误时间,他伸出手同李学武握了握。

 

“我知道红星厂投资一机厂有诸多的顾虑,但也请红星厂给我们一个机会,证明自己。”

 

“领导,我跟董主任那边协调一下呢?”

 

李学武看向李怀德建议道:“请炼钢厂组织考察和谈判队伍跟一机厂对接一下?”

 

“地域管理限制能优化,人事管理限制也有一些优势,主要是上下游产业能对接得上。”

 

“以炼钢厂的名义组织收购和兼并对吧?”

 

李怀德想了想,在陆启明关注的目光中点点头,看向对方说道:“那就先这么说,等我到了钢城同文学同志谈一下。”

 

“那就祝我们合作愉快?”

 

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陆启明终于放下了心,再次与李怀德握了握手道:“欢迎你常来奉城做客啊。”

 

“这是一定的,辽东工业和奉城工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呢。”

 

李怀德谦虚地笑了笑,再与陆启明道别后,由着对方送上了火车。

 

红星厂的考察和调研团队早就从另一头的车门上了车,现在站台上只有陆启明一行人了。

 

站在车厢门口执勤的列车长很谨慎地安排着列车员做服务和引导工作。

 

刚刚在车厢门口,她是听了一耳朵的。

 

这些白衬衫应该是企业来的,只看他们手里拎着的皮包上还有小的金属标志铭牌。

 

再一个,白衬衫胸口处还有标志性的徽章。

 

这倒是很特殊的,她很少见到有这么统一着装的企业,也很少有这么牛的企业需要这么大的干部送。

 

开口谈的都是两百万的工作,听起来着实震撼。

 

不过她听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红星厂在辽东工业的投资又岂止两百万。

 

而红星厂能给辽东工业带来的产值恐怕两千万都打不住。

 

所以,辽东主管工业的副主任陆启明亲自送他们到车站,就不那么过分了。

 

或者说,其实是陆启明紧追不放,咬着他们不撒口,势必要尽最大的可能把红星厂啃下来。

 

留住红星厂,就意味着给奉城中小型工业引进了一颗火种。

 

——

 

看着列车缓缓启动,陆启明一行人在站台上挥了挥手,送走了红星厂一行人。

 

直到列车的身影消失不见,陆启明这才回过头,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

 

于涵则是笑着说道:“这块骨头真难啃,是吧?”

 

“岂止是难啃啊,硌牙。”

 

陆启明洒然一笑,微微摇头道:“当然,人家成功转型并发展绝对是有原因的。”

 

“这一点我认同您的观点。”

 

于涵点头附和道:“昨天我第一眼见着那个李副主任,我就觉得这人表面斯文,实则匪气过重。”

 

“你看他说话和气,满脸的凶相,却礼貌客气,可只要一说到工作,那必然是锋芒毕露,杀气腾腾。”

 

他陪着陆启明往车上走,玩笑似的说道:“刘作栋比他大了快两轮了,但实际上完全不够他杀的。”

 

“昨晚您也看见了,底气都打没了,那磕儿唠的,那谈话的节奏掌握的,真是看不出年龄来啊。”

 

“还有一点”陆启明上车前点了点他,道:“人家这老李和小李的配合很是默契啊。”

 

“这一点我也发现了。”

 

于涵等陆启明上了车以后,这才从另一边跟着上了车。

 

他关了车门子说道:“你看喝酒的时候就知道,人家那配合打的,有攻有守,默契度很高的。”

 

“哈哈哈——!”

 

陆启明给秘书示意了一下,随后给于涵说道:“一机厂真能谈下来,以后见面的次数还有很多呢。”

 

“您要这么说,我还真就不服气了。”

 

于涵笑闹着说道:“回头我得踅摸踅摸,我还就不信了,机关里没有一个比他能喝的?”

 

“好,五斤打底,差点吓着我。”

 

陆启明抬了抬眉毛,道:“我让机关数了数,他一个人就喝了五斤多,还不算倒酒和敬酒的。”

 

“说酒桶都不足以形容了,酒缸吧,真神人也。”

 

“关键人家喝不醉呢。”

 

于涵微微摇头道:“我跟胡可副主任聊了一下,人家正经的有关系,有能力的青年干部。”

 

“咱们看人家是年轻有为,人家在京城也是出类拔萃。”

 

“是嘛——我就说的嘛。”

 

陆启明拍了拍膝盖,道:“要京城遍地都是这样的,我是说啥都不信的。”

 

“真有实力的那种,胡可同志连夜打电话确定的。”

 

于涵正经地介绍道:“转业前就拿到了一等功,转业后又拿到了五一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