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公平竞争(第2页)

 而这条虎子,就是杨蜜当年给抱过来跟师父作伴的。

 虎子一开始认她不认许鑫。

 后来被她爆锤了一顿后,最后是许鑫救了它的狗命。

 打那时候开始,它就对许鑫特别亲了。

 许鑫手里拎着东西,也没法撸它,只能任凭它扒拉着自己,直到阳台改成台阶的玻璃门打开,于老爷子叼着烟斗笑呵呵的说到:

 “来啦?”

 “嗳,师父,给您。”

 杨蜜赶紧把自己和老公手里的礼品都递了过去。

 “咋又拿这么多东西……家里都快堆不下了。”

 听到这话,她嘿嘿一笑:

 “我家里也快堆不下啦,您替我分担分担。”

 于老爷子直接翻了个白眼。

 心说我这个小房子还抵不上你家客厅大呢。

 但徒弟的心意他肯定是懂的。

 笑呵呵的接过来后,看着死命抱着许鑫不撒手的虎子,呵斥了一声:

 “虎子!行了,回窝去!小许,你别搭理它,它这两天该起秧子了,别蹭你裤子上。”

 “哈哈,诶,好的。”

 许鑫一听,赶紧把它给按了下去,接着跟妻子一起往屋里走。

 进了屋,他就嗅到了一股……很辛辣的烟气。

 那是正儿八经烟草炙烤所散发出的味道。

 比起香烟而言更醇厚,但作为老烟民的他也有些受不了。

 太冲。

 杨蜜倒是习以为常,自顾自的走到了茶几前,看着桌子上面那一摞手写的稿纸,瞟了一眼。

 就见上面写道:

 “兵器架无论什么时候都得是竖起来的,兵刃也一样。练武术的人在户外表演时,器械的放置是有讲究的,如果器械倒着放在地上,则

表示这个人是靠武术表演赚取钱财,这种方式被称为“撂地”,在当时这会被真正的习武之人看不起。这是当时很多武馆的规矩。

 外人来踢馆,可以。想踢馆,正式流程要先递拜帖,定日子,找见证人。要有迎人,要有送人,签生死文书。

 当时的比武也分南北。那个年月,南方武术无论是声势还是规模都不如北方武术。南方武术为扬名,比如讲究“快准狠”,快进快出,一两分钟解决战斗,一个人倒地上,一人站着。

 这能让大家看到你的功夫凌厉与否,厉不厉害。

 但北方比武讲究造势。说是比武,更像是一种宣传手段。无论是挑战者,还是被挑战者,大家比武的时间都会很长。通常是打几拳过几招,同时抽身而退,继续绕着擂台绕圈。

 不为别的,为的就是宣传自家武学。也就是现在说的“卖点”。

 等卖点足够了,到时候胜负其实就在两三招之间。

 还有一种比武手段,那就是不讲究什么迎来送往。上门,一脚踢翻武馆门口的兵器架。

 你把人家武馆的功夫贬踩成了撂地卖艺的,那就是坏了规矩。

 通常就是不死不休了……”

 “师父。这是您自己总结的?”

 看着这上面记载的内容,杨蜜问道。

 于诚惠点点头:

 “嗯。”

 接着看向了许鑫:

 “我虽然出身山东国术馆,但实际上论起来武学渊源,包括对于一些规矩、江湖的了解,其实不见得比小徐多。小徐功夫不行,但他家传在那摆着,见的多,看的多。所以我整理的这些东西,其实多是我年轻时候,和江湖同道们聊天,大家聊起来的一些武林轶事。它不见得都是正确的,甚至我估计有一部分都是后来的人编造臆想的。能给你当做参考的地方并不算多。”

 许鑫挺直了腰,点点头:

 “肯定是有用的。毕竟是电影,允许艺术加工,况且……有时候不也正是这些武林轶事才显得更吸引人一些么?”

 他一边说,一边接过了杨蜜递来的稿纸。

 于老爷子的字……龙飞凤舞的,看着就感觉字字如刀。

 但不影响阅读。

 其实这也是俩人今天来拜访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从老爷子嘴里知道一些关于民国武林的事情……一会儿老徐也会过来。

 虽然《师父》这部戏才刚开始立项,但实际上许鑫自从看过了这个故事后,肚子里就已经开始打腹稿了。

 具体的怎么拍还在思索,但风格已经定下了。

 他想延续一下那种写实的风格。

 也就是所谓的“真功夫”。

 比《一代宗师》更写实一些,但达不到老徐那《倭寇的踪迹》那么的写实。

 而是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感觉。

 这种感觉,光靠自己想没用。

 得碰。

 得见高人。

 高人露两招,他再延伸思考。

 而自己身边的高人……除了于老爷子,也就没别人了。

 所以今天大家是来开碰头会的。

 顺带捞一顿饭。

 至于剧本,于老爷子其实已经看过了。

 此刻,听到许鑫的话后,他捏着烟斗目光重新落在了徒弟身上:

 “小许这部戏,你打算来?赵国卉?”

 “您觉得我适合?”

 杨蜜反问。

 老头乐了:

 “我觉得不适合,邹馆长倒合适。”

 “我哪有那么老!”

 杨蜜忍不住嘟起了嘴:

 “您说的我跟七老八十一样!”

 “哈哈哈哈~”

 老爷子看上去很开心,接着又瞥了一眼坐再那看自己手稿的许鑫后,重新对杨蜜说到:

 “我可是听说了。”

 “什么?”

 “小许呗。昨天下午,我手里那几个同行的群里可是热闹的很。”

 “您没和他们说剧本原着吧?”

 “我说那个干嘛?……你们打算说不?”

 “看他呗。”

 听到妻子的话,许鑫头也不抬的来了句:

 “这几天正找选角团队的。选角导演确定了之后,就会公布原作内容。然后等从戛纳回来之后就开始举行筛选试镜。”

 《师父》这个剧本,他就没想瞒着。

 也没必要瞒着。

 一来呢,他现在树大招风,一静一动之间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除非是跟老头当年拍《金陵》那样东躲西藏的,否则很难不走漏风声。

 既然如此,他觉得反倒没必要藏了。

 又不是啥见不得光的事情。

 二来呢……也正是因为他树大招风,厂里肯定也需要造势的。

 他想低调都低调不了。

 现在的他,其实已经到了冯晓刚于京圈,当年

的老头于新画面的地步了。

 他是招牌。

 而招牌需要的不是低调。

 毕竟低调没法拉高股票价格。

 他需要的就是扛着西影往前走,利用自己的名气来吸收关注,拓展资源,拓宽赛道……大家可以对他拍的电影不感兴趣,只需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好。

 因为他的活跃,就代表着西北圈的活跃。

 龙头大哥在,小弟们心就不会散。

 虽然这么说有点江湖气,但道理就是如此。

 更何况,《师父》的原作都发表了,想瞒也瞒不住。

 没准真能挖到几个好苗子呢。

 ……

 于老这份手稿里面记录的东西挺杂的。

 与其说是一本见闻录,倒不如说是一份回忆录。

 当然了,字数肯定达不到回忆录那种程度。

 上面多记载的如老爷子所言,皆是一些道听途说之事。没人亲历、没人亲见……可早年间,在那所谓的“侠义未死”的时代,就像是老徐口中的二老爷那般。

 三两个武林人,把门关起来。

 是比武切磋,还是怀念江湖……它虽然无人见证,可带着一份岁月的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