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我们的故事,开始了(第2页)

我们拍啥他们看啥就得了。


不知道多少人心底诞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然后在看西影厂公布的招收标准……


好家伙,还真够低的。


什么“热爱电影,公平公正”这些套话不提,真正的核心要求其实就几点。


一,工作固定,节假日稳定。


其实这条很好理解,工作稳定,节假日稳定,那么在电影开始收录作品期间的审核就不会耽误工作。同时还能保证在一定宽裕的时间里稳定给出自己的投票。


二,剧本艺术鉴赏能力,拥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这也能理解,对于一些电影而言,能有艺术鉴赏能力是观影门槛最起码得需求。


但这第三点就有点看不懂了。


三,看过的电影越多越好!


不是……你们再直白一点?


啥意思?


看过的电影多,就证明有鉴赏能力,能看懂我们的电影?


要不要这么草率?


可实际上,西影厂还真就这么“草率”。


就像是他们最重要……但同时也是可能被一些凑热闹的人忽略的真正要求。


四,你热爱电影。


简简单单五个字,却单独列出来了一行要求。


乍一看像废话,可这条规定却是通过了许鑫、齐雷、田双河,以及很多人的同意,才被特别写进去的。


因为热爱电影,我们才凑到了一起。


如果不热爱这份工作,那自然就没必要过来。


并且,西影厂在这条“招工”细则里也写的很明白。


大众评委并非每年都有工作,随着会员的日益增多,每年评审团的抽取将会采用随机抽签的形式。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org 】


今年可能是你,明年可能是你,也可能不是你。


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所有人的“公平”。


而其他的东西,就没说那么多了,最后只是留下了一个邮箱,以及投递简历的模板与要求。


说老实话,怎么看,这都不像是太正规的样子。


虽然在四月份的时候,好多人就知道了《丝绸之路》电影节是有陕西文旅的背书。


可这种几乎可以说是非书面化用语的“招工”行为,却处处透露着一股不靠谱的样子。


他们……真的是认真的吗?


而就在这个疑惑诞生不久,四号下午的时候,有关一片齐雷的专访便证明了其真实性。


专访很长,但截取的核心内容齐雷也说的很清楚。


当被记者问道从大众之中招收选片评委是认真的么?为什么会这么做的时候,齐雷的回答很坚决:


“因为电影就是给大众拍的。我们的这条声明很认真,是经过仔细考量后发布的。我们知道,好多观众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电影。


你看平时的贴吧,豆瓣、论坛等等地方,好多影视娱乐版块里,到处都有讨论某部电影如何,某个演员如何,某个导演如何的人们。


我们需要专业性的人给出专业意见,但更不希望的是选出来的片子脱离群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如果这样,那丝绸之路电影节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选择了主动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大众评审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齐雷是谁?


西影厂的二把手。


发行部门的直接负责人。


他亲口说出的这段话,含金量是无可置疑的。


虽然不提这篇采访稿是不是西影厂提前准备好的……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对于那些真正关心电影的普通人来讲,这个名为《丝绸之路》的电影节,似乎真的愿意给观众提供一个担当审核的机会。


虽然不清楚其内部运作又有着怎样一个规章制度。


但……


“兄弟们,要不去瞧瞧?我刚把自己的简历投过去了。奶奶的,说老实话,找自己的影评截图是真的累,不归纳不要紧,一归纳起来,我发现我这么多年竟然看过这么多电影……”


一位来自超过700万用户关注的百度“电影吧”的吧友的话,就像是这些人内心的最佳左证。


是啊。


反正又不要钱。


就当凑热闹了呗。


要不……


去看看?


……


“嗯,我看到了。微博也挺热闹……”


戛纳。


许鑫坐在咖啡厅里,一边翻着自己的ipAd,一边举着苹果耳机的话筒笑道:


“我看好多人都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咱们这边的人事工作量怕是不小吧?”


“确实不小。”


齐雷在那边笑呵呵的说道:


“但万事开头难嘛,这还是没公布今年评委团,要是公布了,估计投递的人会更多。”


“标准可不能松。”


“当然,虽然这些简历有真有假,但至少能证明,大家对咱们电影节还是挺认可的。”


“嗯,那就先让他们选吧,先选出来一部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结合咱们厂里那些评委们,把大众评审团搞起来。反正我估计第一年不见得会有多少电影来参加。但只要这么一步一步走下去,咱们迟早能弄出来一个……在大家心中很公平公正的电影节。”


作为电影节的策划者之一,许鑫自然也能明白伴随着这条新闻的出现,那些电影从业者的顾虑。


所以从一开始,西影厂就已经在内部选拔完了一个120人的评审团队。


这120人都是西影厂现在或者曾经的演员,导演、剧组工作人员。


曾经盛名赫赫,硕果累累的西影厂要找具备电影从业经验的人并不难。而这些人,除了保证选片的质量外,更多的是起到“老带新”的作用。


包括许鑫在内,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少电影来投,戛纳今年有三千多部电影……但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三大。


一个小小的丝绸之路电影节,大家估摸最多200部就到顶了。


而这120人的评审团,搭配30到50名第一届电影节的大众评审组成的团队,会对这些作品进行交叉审核,用内部评分制,最后选择出来获得大家认可的电影,拿到最终评审团那。


这是真正的流程。


但并不是说西影厂骗了影迷观众。


这种选片团队是一个必须要走的流程。


如果按照30人来算,这次的选片流程里,来自民间的这些评委已经占据了团体的五分之一,真的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