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分歧

 关于影子京都的事,顾南夕和玉郎,持有不同的意见。 

 顾南夕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皆为王臣。 

 影子京都的那些人,一大半人员没有登记在册,是对人力的浪费,也容易滋生动乱,不利于和谐稳定。 

 顾南夕愿意给出承诺,只要他们重新站到阳光下,就能享有和普通公民同等的权利,当然,他们也要履行相对应的义务。 

 玉郎却觉得,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权应该是呈金字塔形。 

 站在最顶端的应该是皇帝,第一梯队是阁老,太师,宗亲等等。 

 第二梯队是文武百官和贵族。 

 第三梯队是低级官吏和各地乡老。 

 第四梯队,也是人数最庞大的那一群人,普通老百姓! 

 玉郎的原话是:“想要稳住这部分普通人,就要让他们抬头能看到上升的通道,低头能看到活得不如他们的人。人的幸福,就是从攀比中得来的。” 

 “只要让他们看到还有比他们过得更惨的,他们就会觉得现在的日子还可以,并且会努力干活,不想让自己沦为最惨的那部分人。” 

 顾南夕想做的,却是把这两部分人抬到同一条线上。 

 “这让普通人怎么想?以后他们能去踩谁?能从谁身上获得优越感?当金字塔最底层不稳固时,整座金字塔也会摇摇欲坠。” 

 顾南夕说服不了玉郎,玉郎也说服不了顾南夕。 

 但解决影子京都的事,离不开玉郎。 

 那些人更相信玉郎,更习惯玉郎的办事方式。 

 假如顾南夕给他们提供白花花的馒头和热粥,他们不一定敢现身,来吃。 

 但如果告诉他们吃了馒头和热粥,他们就要给顾南夕卖命,他们能为一个馒头打起来。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行为模式的不同。 

 最后两人各退一步,决定让苏玄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影子京都。 

 一是能让苏玄明得到锻炼,二是能让顾南夕更了解京都。 

 玉郎送苏玄明回府后,恰好遇到崔三论,忍不住抱怨道:“您怎么把他们教得如此纯善?光有王者之心,没有王者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