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太上皇要见你(第3页)
张吉甫终于露出微笑,别人见到自己都怕,唯独王信不怕自己,一则此人才能实在是了得,二则此人心思通透,如果以为此人只是会大兵打仗的武夫,那才是小瞧了他。
越是如此,张吉甫越是惋惜,笑着打趣:“你如今出息了,能有自己的主意,还能让人为你在朝堂上发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王信理解张吉甫的感慨在何处。
要说大周,毕竟是承袭的前明,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前明是勋贵和文臣上朝,勋贵代表了武,文臣代表了文,可后来土木堡之变,勋贵或主动或被动彻底失势,沦为了背景墙,只能发挥稳定京营的作用,也代表了武官彻底在朝堂上失去声音。
大周虽然没有土木堡之变,可太上皇打压勋贵,殊途同归下,武将也在朝堂上失去自己的声音。
什么叫以文制武呢,张居正和戚继光是典型。
文的在朝堂上,武的在地方上,文的在朝堂发表声音,制定方案战略,武的在地方上根据朝廷的安排,上头的命令去作战。
不光是张居正和戚继光,任何一方势力都会掌握一支武力的。
犹如崇祯朝熊廷弼和王化贞在辽东的经抚不和,双方都有自己的战略方案,背后也都有一方势力,谋求争取掌控辽东镇,因为辽东镇已经是九边第一镇。
王化贞是东林党推出来的人,东林党当时掌握朝堂,所以熊廷弼哪怕是经略,官位上要比王化贞高,而且更得皇室的信任,在辽东仍然不是王化贞的对手,王化贞掌控了辽东上下。
古人一点也不傻,怎么可能不知道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只是书上不写而已。
东林党的失败,根子上是军事上的失败,从天启朝的辽东失败,到崇祯朝的军事失败,才引发了朝廷上的失败。
比如天启朝,每一次东林党在辽东的军事失利,下一步就是魏忠贤的权势更大一步,乃至彻底对东林党失去信心。
但凡了解仔细些,都能看到实权的阁老必然掌握一支以上武力的,也只有掌握了一支武力以上的内阁,以文制武才算是稳妥。
没有武力支撑的内阁,真以为靠着空口白牙,就能让各地的军头听话不成。
而皇室天然的支持以文制武,因为哪怕是内阁掌握的武力,也难以违背规制,不像勋贵将领亲自掌握的军队如臂指使。
清楚了这些,王信才能理解张吉甫感慨在何处。
简而言之。
普通的将领是无法在朝堂上发声的,而自己能在朝堂上有人帮忙发声,虽然只是游击将军,却比很多参将,甚至总兵都要强势一些。
再深思细想。
张吉甫能看出是有人在朝堂上为自己发声,说明他看穿了陆仲恒,但这并不稀奇。
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科道官,且一路升任到内阁,绝对是一个聪明人,哪怕他看上去做了一些蠢事,也绝对不是普通人想的简单。
被看穿不要紧,只要态度端正才重要。
“大同的局势比下官想象的要复杂,迫不得已又与冯节帅发生了冲突,不瞒阁老,冯节帅损失不少,大同原本就无法防备生胡诸部,只怕未来越发堪忧。”
王信诚心道:“如果朝廷不愿意留下官在大同,下官恳请先允许下官给予生胡诸部一次重击,保证大同十年内无忧,朝廷再调走下官,下官心里也无憾了。”
张吉甫久久无言,深深的看了眼王信。
王信不怕张吉甫看,自己行的正坐得直,光明正大,不怕人拿镜子照自己。
“你回去吧。”张吉甫不知道形容自己的心情,他其实一点也不信,可王信此人的生平,又容不得他不信,实在是矛盾。
王信没有意外,起身准备告辞。
“这几日不要出门,太上皇要见你,到时候会有人去找你,你随时等着。”张吉甫认真的交代一声。
王信一脸震惊。
这位传说中的太上皇,怎么想起要见自己呢,双方的地位隔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