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马贼背后的人(第2页)
历史上因为嘉靖到万历时期的边贸政策,稳定了河套地区。
这个稳定就很可怕了。
两边的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互相贸易甚至繁荣了起来,然后军事上都烂了,原本折磨大明北边百多年的蒙古骑兵,自己个没了。
眼看着烂到没根,俺答汗的孙子宁愿老巢也不要,终于找到了个名义,当即拉着自己剩余的部众勉强跟他跑去天边处的青海。
这种农耕的安稳,对牧民却是毒药。
机动和不稳才是游牧的凭仗,而稳定却是他们的毁灭。
总之,原本能吓得蒙古大汗率部东逃的俺答部,稳定了不到三代人,就这么没了谁来谁就是主人。
大周虽然有环境的惯性使然,却又没达到大明的地步。
因为单于部和大板升地区没有统一的大汗,反而因为互相之间的提防与竞争,所以虽然开始陷入稳定,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导致大同这边要依靠冯庸。
与辽东需要李成梁的道理类似。
不是大明朝廷不知道李成梁养寇自重等等手段,而是换了李成梁,大明朝廷能用谁呢。
无论事后诸葛亮怎么推断,实际上就是当大明朝廷撤掉李成梁后,辽东局势没几年就崩溃,最后成为了大明的掘墓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就是辽东离不开李成梁。
翟文生怕王信不懂,极力的解释道:“所以王子腾想要取代冯庸,可他手里没兵,朝廷怎么会放心呢,这也是王子腾输于冯庸的原因。”
王信骑在马上,静静的听着,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翟文这一路对王信的态度不断改观,从开始的疏忽,到如今的拉拢,想到日后在京城的互相支持,越发不愿意王信莽撞。
“所以我想要打败冯胖子,除非能让朝廷和大同地方放心,关外没有了威胁?”王信笑道。
翟文沉默了起来。
王信不由奇怪,难道不是如此。
“翟公应该是周阁老提拔起来的吧?”王信突然问道。 翟文一脸意外,忍不住说道:“我怎么有资格被周阁老亲自提拔。”醒悟过来,连忙掩饰问道:“将军为何有如此疑问?”
王信确定了,此人的确属于太上皇一系。
“太上皇老人家当年以文制武,打压勋贵,提拔武将,重用文臣,包括如今的九边巡抚体系,出于太上皇老人家之手。
冯胖子是武将,翟公是言官,而王子腾是勋贵,据我所知,王子腾与忠顺亲王交好,忠顺亲王又是皇帝的亲叔叔。
所以翟公站在冯胖子那边,道理倒是天经地义的,这些事并不难猜,有脉络可循。”
翟文不得不认真打量身边这位年轻的将军,虽然知道与外表的年轻不同,此人性格沉稳,内有大智,可还是忍不住惊叹。
王信主动说道:“说来也是有缘,我也不知何德何能,入了在张部台的眼,舍不得放我回扬州,如果不是张部台,我也不会来到这大同。”
朝廷的局势的确有党争,支持太上皇的,支持皇上的,两边下注的,中立的,墙头草的。
实际上翟文他们这个级别,更多的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过是根据上头的命令去做事罢了,没资格,也不能说是谁的人,大家只是普通人罢了。
既然王信开诚布公,翟文当然也知道张部台是谁,于是便不再隐瞒。
“太上皇不一定希望关外彻底平稳。”
“这是为何?”
“唉。”
翟文叹了口气,感慨道:“要说太上皇老人家,如果不是私心太重,以他老人家的智慧和手段,说是圣君也不为过了。”
王信点了点头,多少也听过太上皇的事,客观来看的确如此。
以大周开国之局势,勋贵势力之深,前明土木堡之变,几十万野战军尽没,才有了勋贵衰败的局面。
而大周开国勋贵的势力更甚,却能在太上皇的布局下,做到稳定的权力交接,光这一件事,懂的都懂,是多么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