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爱来自“大舅哥”(第2页)
王信不管这些,只用心拉拢程智。
王信是当兵的,薛蟠不在意他对自己掌柜的态度,反而感受到尊重,脸上笑的开心。
寒暄了一阵,那程智察觉到对方的真心,内心感动之余,介绍起来也格外用心,“我们从宣府出的关外,去熟部做生意,无非是用布匹茶叶之类的换他们的牛马,倒也没什么说头。”
三言两语说了个大概,才说起买卖的事。
马的价格区别很大。
有几两银子的一匹马,也有十几两银子一匹的马,还有几十两银子一匹的马,甚至有几百两银子一匹的马。
商队挑选的不是最好的,但也是不错的。
最好的马能披甲,这种战马最贵,寻常时要五十两银子一匹,而且部落里也不一定有,这种马靠野生的不行,必须要从小精养,而且底子也要好。
宣府外的熟部没多少人养这种马,可遇不可求。
最稳定的是普通战马,一般在二十两银子一匹,次一点的十五两上下,再次的还有驽马等。
这就是马的宝贵了。
如果只当运力的牲口,一头骡子才四五六两,六两的骡子比驽马都要强,可也只六两,最差的马也要六两银子。
一匹普通的战马价格等于四头骡子。
如果不考虑军事效果,从经济角度出发,四头骡子带来的经济效益碾压马匹,所以内地多骡驴,吃得少,又好养活,不容易生病,耐力也不差。
程智最初有些拘束,谈起买卖来逐渐娴熟,到最后畅畅而谈,言之有物,王信暗自点头,这就是薛家的底蕴了,不经冒出一个商业上的人才来。
这年头培养专业的人才真不容易。
相比较读书人,这些精通各行业的人才,王信才觉得更宝贵,因为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反而是这些精通各专业的人才可遇不可求。
等程智介绍完具体的细节,轮到薛蟠和王信讲生意。
正常的生意并不是这么做。 奈何这不是正常的生意,人情关系占了大半,所以许多事一开始不好谈,把事情做好了才方便来谈。
“亲兄弟,明算账。”薛蟠定了调子。
“没错。”王信也不废话。
河西小营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那些小门小户的摊贩自是无人理会,主要是药材和香料生意,还有一些杂货,如古董行、当铺行之类。
小半年来,各家生意越做越大,主要是扬州的商人与薛家。
这个几月的分红,薛家对户部的孝敬,还有沿途打点的成本,河西小营等同于坐地户的角色,分两成的利,大概有九千两。
具体的数目,要等账房把上个月的账目彻底清出来,数额不会差多少。
买军火用了万把两银子,此次运回来的几十匹战马,又是一千几百两银子,而且并没有赚王信什么钱,王信目前还倒欠薛家三五千两银子。
王信算了算自己的家当。
六万余两银子,其中有四万两是决计不动的,二千人一年的军饷,万一河西小营外的生意受到影响,有一年时间的缓冲,才不至于毫无余地。
两万余两银子,足够支付薛家的费用。
不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还有此次兵部的犒赏,原本一万五千两,实际发下来五千两,又补上了两个月的欠饷四千两,实际还欠一万八千多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