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太上皇的出手(第2页)
“下官听闻东安郡王穆王爷上了奏疏请求归京,还有东安王府的长史已经回到了京城。”
陈言提醒道。
意思很明确,兵部这个媳妇可不好做。
各处都在伸手,甚至亲自来要。
张吉甫不是很在意,淡然道:“做事就要得罪人,得罪人并可怕,只要有明确的规矩,大家按照规矩办事,一直以来,京城缺少了规矩,别人那里没规矩,我这里以后要有规矩,无论是谁,都要有规矩。”
陈言无语。
这话实在是狂妄,可谁让张吉甫有资格狂妄呢。
换成别的人可不敢如此大口气。
不过越是如此,陈言反倒是有了不少信心,如此微妙的时刻,的确需要张吉甫这样的人出来力挽狂澜,就如这兵部。
李源当然对兵部尚书的位置有想法。
可他犹豫了。
因为知道兵部如今面临的麻烦。
没钱就是没钱,喊破了喉咙也是没钱,再多的抱怨,但凡边地出了事,兵部也逃不脱板子。
先是周道丰,后是张吉甫。
陈言分别接触过这师徒两人,站的近看得清,倒是有些自己的感悟。
要说风光无限,何尝又不是朝廷需要这两师徒。
虽然张吉甫的法子并不是上策,可有了主意总比没主意的强,至少兵部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未来做得好不好,能不能稳定过渡,谁也不知道。
这就是勇气了。
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资格,有资格的人不一定有勇气,张吉甫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太上皇毫不保留的支持,并不完全是因为皇权之争。
这一
年来的经历,陈言接触的事和人比前半生加起来都要多,对许多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张吉甫知道自己初来乍到,需要有兵部老人随时向自己提供咨询。
陈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又要想到恩师周道丰,用心之深令人感慨。
既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于是谈起哪些是最紧要。
已经发生的事,东南的防倭军务,要丢给金陵,让地方多承担,还有就是四川发生的民乱。 “已咨会四川巡抚,调金川兵千人自广元入川,与当地营会剿,务必剿尽,以免死灰复燃,只是地方上疏的善后之措颇为麻烦。”
地方的善后不关兵部的事,可打仗向来不是单一的事情。
张吉甫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比较关心。
“一个是闹事的州府,所求朝廷下发五万两银子设厂施粥,安抚地方,又恳请豁免夔州、重庆二府本年地丁银两,被兵州县缓征三年等,终归还是扯到钱粮上头。”
陈言先是忧虑,然后叹了一声,苦笑道:“幸亏贼首已平,虽然麻烦,终归也只是麻烦,先稳定下来修修补补,东南的倭患也平了,修生养息两三年,朝廷有了钱,许多事也就不了了之。”
倒也是稳重之理。
朝廷还是有人才的,张吉甫内心赞叹。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陈言对兵部事务心中有数,他能出谋,张吉甫来断,两人确实配合出奇。
唯独在京营上。
陈言刚说完要调拨钱粮给东军的数目,张吉甫第一次给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