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各有各的规矩(第2页)
王信如实说道:“我倒是想过去租房子,不过租房子的租金高,会影响我攒俸禄买房的速度,原本三年,租房的话至少要五六年了。至于买房的话,我钱又不够。”
陆仲恒大惊,连忙问道:“你买卖做的不小,我在薛岩东家那了解过,怎么如此窘迫?”
“与商号的合作是公事,我自己怎么可以拿?我要是拿了,手下的人是不是也能拿?”王信解释道。
“不至于此。”陆仲恒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是两回事,笑道:“你对自己太过苛刻了。”
王信不认可,直言说道:“因为我自己是将军,所以我能拿,别人不是将军所以不能拿。那日后我要是升了官,手下的人升了游击将军,他们也是将军了,是不是可以拿,也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力去做生意。”
陆仲恒平易近人,因为他看得起王信。
从小神童出名,骨子里傲气的很,有些无法理解王信的心思,纳闷道:“如果不是靠着你,你下面的人能出头?不感激你倒罢了,如何还不听话上了。”
王信理解陆仲恒的想法。
不是陆仲恒不聪明,而是他从小生活的圈子太高,不能理解下面人。
有些事三言两语说不清,说了陆仲恒也不一定理解,于是王信简单笑道。 “做事要正,让人无话可说,军队经商是无奈之举,为的是养活士兵,自己行的正坐得直,下面的人才能严格的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做事,自己定的规矩,总不能自己去毁掉。”
如果是张吉甫,他倒是有可能理解自己。
听说此人最讲规矩。
陆仲恒是聪明人,没有在谈不到一起的事情上争论,而是说起了林如海,“林公不久
后会升任应天户部尚书,可惜了,如果没有张吉甫的横插一脚,林公应该回京真正的肩负一部。”
同样是户部尚书,京城的户部尚书,与应天的户部尚书截然不同。
林如海没入京,损失最大的应该是陆仲恒吧,王信内心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陆仲恒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大腿,可他还不是真大腿。
林如海当了部台,有林如海的关照,陆仲恒在翰林院的路走的才稳。
他们的这条路,看的不是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的稳。
只要稳就能一直走下去,道路的尽头是位极人臣,功盖天下。
“京城是个漩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信安慰道:“林公不来,说不定是好事。”
陆仲亨竟然笑了,王信一头雾水,不知道陆仲亨所笑何事。
原来陆仲亨呆在朝廷中枢,消息灵通,知道许多天下事。
比如四川那边闹民乱,巫山县民因追缴历年积欠,聚众数千,毁衙劫库,匪首王某等假托白莲教余孽,煽惑乡愚,已据险要,竖旗称乱。
虽经调派镇筸兵五百往剿,然贼踞大巴山险隘,剿捕未竟全功。
还有陕北军士闹饷,又有国库亏空等等。
陆仲亨笑道:“别的不提,林公离开盐道其实是好事,都把盐道当无底洞,却不知两淮盐课去年光盐商就倒罢二十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