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616章 对话(第2页)

而就在这时候,魏国的军营方向,却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每一个士卒都走出营账,呆呆地看向一个方向,巡查的军士停下脚步,关隘上的甲士微微张嘴,每个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龙纛!

那面代表大魏天子御驾亲征的龙纛!

说实在的,靖王会亲自坐镇前线指挥大军,率领魏军北伐这一点很多人都早就心中有数,毕竟除了靖王爷还有谁有资格扛起这个责任?前线三个主帅,李易身扛大任坐镇中京,截断草原与上京;杨盛赵裕一个在雁门关,一个在大同,锁死西京河套与草原--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主帅人选,但为什么直面上京的最紧要的位置,王爷偏偏会选择让陈平来镇守?

比起李易杨盛,陈平威望、军功都略有不足,个人能力上也是偏向守土有余而进攻略逊,东线事关北伐大业,如果真要说起来,李易显然比陈平更适合--但顾怀最终还是选择了让陈平来东线。

这当然是因为时机一到,他要亲自接过主帅之位,率军北伐。

其实光从三线的将领配置上就能看出顾怀的安排了,李易性格沉稳,步步为营,有他在,魏军越过燕山后中京道战事绝无意外,上京道一定不会及时得到草原的支援,而且李易用兵向来都是步骑混合,毫无偏向,幽燕铁骑又是他亲手带出来的,他坐镇中京最为合适。

西线杨盛、赵裕皆擅长指挥骑兵,杨盛更是一手打造了西凉铁骑,西京地形狭长,极适合骑兵奔袭,相比之下陈平却只擅长指挥步卒,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适合作为北伐主帅只能成为方面主将。

所以从结果倒推,便能发现顾怀早就在等这一天了,而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超出他的预想--反倒是天子亲临前线这件事,无论怎么看都有些奇怪。

老赵家的皇帝,说实话都挺窝囊的,开国太祖还好,起码真正上战场看过死人,其他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没出过汴京,部分昏庸的可能连民间米价都不清楚(当然赵轩他爹那种修仙的极品也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如今天子尚还年幼,要打仗了不在后方躲着,跑前线来干嘛?

更别说那面立起来的龙纛了,这意味着皇帝来前线不是慰问或者散心的,而是结结实实的御驾亲征,虽说这场国战确实会决定魏辽两国的命运,但战场上刀剑无眼,你个皇帝跑来凑什么热闹...

但顾怀在看到那面龙纛时,是很欣慰的。

他送回去的信自然应该算是一种邀请,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他只是觉得魏国开国百余年来,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完成北伐,赵吉虽然还年幼,但作为天子,自然应该亲自参与终结这种宿命的过程--当然他也想到了,赵吉在看到这封信应该会很惊恐,脑海里会下意识浮现“北伐到了现在叔父是不是要图穷匕见了”之类的想法,毕竟这个孩子这两年是他看着长大的,虽然聪明,但也脱离不了年纪尚小所带来的局限,所以很大概率他会被吓一跳。

但吓一跳之后呢?他是会冷静思考,选择信任,做出和京城时不一样的决定,还是太过恐惧,用各种理由推辞,乃至在朝堂上口不择言?

顾怀想知道赵吉到底会怎么选。

而赵吉给出的答案他很满意,很欣慰,不管恐惧与否,起码这个孩子没有选择逃避,或者说在经历这么多事以后,赵吉终于明白,如果自己想要篡魏,是不需要用让天子在战场上刀兵加身这种方式的。

禁军守卫着的龙纛很快进了军营,赵吉的小小身影也很快走上了关隘,一路上不停有士卒跪下行礼,然后悄悄抬头看着这位年幼天子,赵吉的脸绷得紧紧的,大概是被前线的肃杀气氛和如此之多的士卒数量所震惊,然后在看到那道静静站在垛口旁的身影时,他收敛了表情,整理了一下衣服,快步走上前:

“叔父。”

“你来了,”顾怀转头看着他,“到了前线,有何感想?”

“只能感叹我大魏武德充沛...”

“都是套话,”顾怀淡淡说道,“这种话没什么意义,如果大魏真的武德充沛,那么早就不需要我和你亲自奔赴前线来增加一点胜算了,说到底只是没有退路而已,魏辽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活下去,这十二万士卒,这无数民夫,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帅者可以把他们当成注定被消耗的数字,但起码要知道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叔父的话我会铭记在心。”

“不用这么谨小慎微,你能来这里,就证明你已经想通了很多事情,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是,”赵吉迟疑了一下,站在顾怀身旁,同样看向关外方向:“叔父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终于做了决定?”

顾怀有些讶然,他看着身高只到自己腹部的赵吉,笑了起来:“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我觉得叔父邀请我来前线,并不只是为了给魏辽的宿命划上句号,”赵吉组织着语言,“更像是让我感受这种战争的残酷,还有大魏的未来,以及...我的位置,还有叔父您的打算。”

顾怀温言,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与嘉许,他轻轻拍了拍赵吉的肩膀,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叔父,您常说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皇帝,对国家的伤害远比外敌还要大,我自幼就在深宫长大,所见所闻都是宫廷的权谋与斗争,对于天下这个词的分量,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深入,只有之前跟随叔父您出巡,看到田间地头的农夫,还有这一次来到前线,看到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我在想,一个皇帝的职责应该是什么?是坐在金銮殿上,听臣子们议政讲经,还是应该像叔父您一样,亲自去做一些会改变世道的事情?”

顾怀挑了挑眉头:“看起来那些书终究不是白读的...这些话想了多久?”

“想了很久了,这一路想得尤其多。”

“那你觉得,一个皇帝应该是什么样的?”

赵吉沉默片刻,似乎是在整理思绪,他看上去还只是个孩子,然而能说出这些话,证明他不仅是早慧内秀,而且还很善于思考--只是仇恨爆发得太突然,导致没什么思考的必要罢了。

“皇帝,应该是国家的守护者,是百姓的依靠,”赵吉抬起头,坚定地道,“他应该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他不应该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个位置带来的一切,而是应该睁眼看看,这天下有多少人在为了安定和平的生活而付出。”

“这便是我常和你说的责任感,”顾怀说,“权力与地位固然好,不然从古至今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想要坐上那个位置,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翻开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四个字,‘争当皇帝’,但其实很少有人会明白那个位置并不仅仅象征着权力,还应该带有和权力对等的义务--然而因为时代的限制,那个位置上更多是投胎来享受的,很少有人会低头看一看尘土里的万民,眼下就有直观的例子,从灵帝时的辽人奔袭京城,到英帝的反推北境防线,前后才隔了多久?皇位上坐的是谁,对时代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他转过身,看着赵吉:“英帝会因为灾情睡不好觉,会因为堆的折子多了顾不上吃饭,会因为国库空虚而带头穿带补丁的衣服,会为了开源节流裁撤衙门释内侍宫女出宫,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他坐上那个皇位就是奔着受苦去的,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所以大魏才在短短的几年里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对辽国的反攻,世人常说没有我便没有今日的北伐,可实际上如果不是先帝毫不保留的支持以及那两年的兢兢业业,北伐?在文官集团和旧有势力面前我根本做不了什么,大魏唯一的结局就是退守东南,被辽国逼得跳海。”

他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他相信赵吉是个聪明的孩子,会懂他到底想说什么。

果然:“叔父的意思是,那个位置不好坐,但人人都想要坐,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看到权力背后所代表的义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坏皇帝,而好皇帝之所以那么少,就是因为想要自己吃苦,而让万民少吃点苦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