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五百七十章 战起(第2页)

 “这关我什么事?” 

 “蛇鼠一窝!” 

 “前两年我就向朝廷禀报,说地方武备废弛,那些守卫港口的将领居然还带头做生意!我想求朝廷拨款调人整肃军纪,可你们怎么说的?你们说‘天下太平,何必浪费国库存银’,现在又怪到我们武将身上了?” 

 “你” 

 “够了!”门下侍中李璟冷喝一声,“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抽调附近军队,抓紧平叛!釜山港虽然不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但也是和魏通商的开放港口之一,每日耽误的商事还是次要,若是让魏国因此生了恼意你们难道不担心自己的生意?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虽然都在表面抵制魏国的商船,但实际上自己都找人建了商队!” 

 众人一时无言,连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文官武将都安静了下来。 

 高丽如今的行政机构,仿的还是中原唐朝,最高行政中枢是内史门下省,其长官门下侍中就相当于唐时的宰相,统领六部,李宗衍是个只喜欢和稀泥拉偏架的国王,国家大事自然都落到了李璟的头上,再加上他又是李氏宗亲的旁支,手里牢牢握着实权,整个高丽,还真没几个人敢在他面前放肆。 

 而且他说的也是实话,在场的高丽王侯将相,有几个没和魏国商队眉来眼去的?自从魏国平了江南的倭患,加大了海上贸易的力度,作为最容易到达也最有市场的高丽就享受到了商路带来的天文数字利益以及便利,以往追捧些中原器物还需要费些力气,可如今那些精美的丝绸瓷器直接就能运送到港口,更何况大魏江南如今像是个完美的销金窟,他们卖的是精美玩意儿,却什么都收,高丽不知道多少权贵自己组建了船队,将那些不稀奇的东西运到大魏南方,挣个盆满钵满回来。 

 釜山港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吞吐量极大,被倭寇祸害一天,在场的权贵就多损失一大笔金银,确实就如李璟所说,现在有什么好吵的?不管是真心为国还是有自己的算计,都是要以收复釜山为重。 

 连李宗衍也知道这事的紧要性,见没人再出声争论,他点了点头,正想要下旨调拨军队平叛,却被一道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 

 “不过说起大魏”一位官员紧皱眉头,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知诸位还记不记得,前些日子曾经来过一批大魏使臣,提到过倭国可能会对高丽动兵?” 

 众人都是一怔,然后立刻便浮现出悚然的表情来。 

 “你是说,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倭寇劫掠?” 

 “但若是倭国真的要动兵,怎么可能只攻打一个釜山港,而且没有继续进攻?” 

 “而且高丽和倭国一向没有摩擦除了偶尔有些穷疯了的倭寇跑过来,我们甚至连港口都不允许他们的商人停留,他们完全没有进攻高丽的道理啊?” 

 大殿里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尽管有几个人还是因为眼下的场景结合之前魏国的提醒而感到忧心忡忡,但大多数人都还是很乐观的,觉得这一次釜山港遇袭不过是些许倭寇的疯狂而已,只要派兵讨剿,尽快收复釜山港,一切就都会回到原来的模样。 

 如果源本义或者完颜阿骨打能在这里听到他们的对话,或许会忍不住笑出来。 

 在高丽群臣都忙着宽慰自家王上的忧心时,面对对马海峡的方向,源本义和十几位诸侯站在一起,喝完了各自那碗象征着盟约的酒。 

 倭国的乱世能不能结束不好说,但暂时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战争了--自古以来解决内部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塑造外部矛盾,有高丽这么块肥肉在,也难怪打生打死的倭国诸侯能暂时放下彼此的成见,毕竟对于这个年代的倭人来说,抢永远是来钱最快的法子,没有之一。 

 从倭国进攻高丽,需要从最窄处宽约几十里的对马海峡(今朝鲜海峡)横渡,对马岛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补给点,上面存储着足够的淡水和食物,如今倭国使用的大多是平底木船,根本无法用来远洋航行,但横渡对马海峡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这里的海浪并不湍急,最大的问题在于各种各样的暗礁。 

 好在还可以顺流沿对马暖流南下,凭借着这个季节的季风避开暗礁密集的对马海峡西侧,从釜山港上岸。 

 想到釜山港,诸侯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热切了起来,前些天那八千前去探路的士卒,真的用实际斩获验证了开战前源本义和那位魏国私掠船长的说法,如今的高丽军队,真的是毫无战力可言! 

 一批守在港口做生意的人,到底是兵还是民?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消息,当他们避开那些形同虚设的沿海烽燧警戒,在夜里隐蔽登岸后,所看到的不是严阵以待的高丽军队,而是一群又一群在街道上流连手无寸铁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