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血战高丽(四)(第2页)
“什么事?”
“现在不好说,等到王师将倭贼尽数赶出去再说吧,”崔承允说道,“毕竟现在说出来不太合适。”
智异山之战就此结束,此役魏军阵亡四千五百人,斩获倭军首级万余,全州几乎变成空城,原本全罗道最难攻克的城池被轻松光复,而光州则成了全罗道倭寇最后的聚集地,只剩万余倭寇还在里面要死不活地据守。
--据说那位见势不妙就准备撤兵的生意人北条氏舜在倭军退入城池的当天就被暴怒的全州倭将下令切腹,然而北条氏舜觉得大家都不是同一军的,凭什么要他切腹就切腹?于是全州倭将换了个说法,把切腹改成了砍头。
最关键的是,这一战还让黎盛明白了两件事:一是织田信虎虽然死了,倭国联军各自为战,倭将们互不服气,且七万大军已经被歼灭半数,但倭人的战斗力尚存,虽然魏军兵力已经与其旗鼓相当,但要硬攻,还是够呛。
二是高丽人偶尔也是可以指望的,比如崔承允在这一战的决策就实实在在地拯救了魏军,以前黎盛总觉得天地与王爷最大,其次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看来,高丽这种小国,偶尔也会出几个了不得的人物。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让全罗道的战事还没开始就局势明朗,魏军、高丽军合兵围住了光州,正当黎盛想一鼓作气报围杀之仇,趁着城内倭军士气不振的时机继续攻城时,天空下起了雨。
接连数天的暴雨让火器难以使用,而倭寇似乎也打定主意要据守在城内,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城防工事,摆明了是要和魏军死磕,见到这种情况,熟读兵法的都知道不能强攻,那跟让士卒送命没区别,所以黎盛果断下令收复全罗道的其他失地,先晾一晾眼前的城池,等到把其他地方的倭寇收拾得差不多了,再回来攻城。
然而世事的变化总是比计划要快。
正当黎盛与崔承允在这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接连收复全罗道失地,只让大军在光州城外大营休整,给城内倭军制造压力消磨其士气时,一个士卒跑到正在议论各处战场情况的黎盛赵裕崔承允面前,禀报道:
“大帅,倭军跑了!”
“什么?”黎盛一愣,“哪儿的倭军?”
“光州城!”那士卒脸上也带着些不可置信,“刚才又有士卒去城下骚扰,城头没有放箭,斥候探查归来,报讯南门开了,倭军正在行军!”
旁边的崔承允和赵裕也齐齐一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军都还没攻城,倭军为什么会跑?他们这是要撤回哪里,庆尚道?
只能说黎盛还是低估了这几仗打下来,魏军对倭寇产生的威慑力,锦江破了,公州城破了,如今全州城也落到了魏军手里,整个忠清道全罗道都被魏军收复,光州被破城也就是是个时间问题--没看到那么多魏军在城外列了大营,没事就拉着火炮过来朝城墙城门轰一轮?
再加上织田信虎一死,整个倭军入侵高丽的味儿就变了,织田信虎统率大军一路打到了高丽国都,那是奔着灭国去的;然而织田信虎被黎盛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不讲武德坑死之后,整个倭国联军立刻变成了原本的九军分掠各地,谁也不听谁的,这个时候,档次就变成强盗了。
钱抢到了,人抢到了,地皮都刮了一层,七万大军死得还不到一半,还守?
光州城外那一战几乎就是倭军最后的绝唱了,近三万人都没把魏军主将围杀,还丢了全州,一个孤零零的光州城,真守住了又有什么用?难道还能打回去?
还是带着抢来的东西跑吧。
事实证明,武士道精神再怎么牛,面对已经注定的败局也没办法逆天改命,在这一点上,倭寇们的认知还是很明确的,所以趁着连续几天阴雨连绵,魏军没有攻城而是休整,再加上今天起了大雾,亲手砍死了北条氏舜的倭将立刻做出了决定。
撤!
两万倭军天都没亮都开了南门跑路,大雾天限制了魏军斥候的视野,等到发现倭军的踪迹,倭寇们都跑出去十几里了,此时魏军连早饭都还没吃,贸然追上去倒是有可能给倭寇再来一记狠的,但黎盛看着眼前已经空了的光州城,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一堆丧家之犬,何必穷追猛打?当倭军决定撤出全罗道时,这场倭国入侵高丽的战争,结局就已经注定了,现在追上去倭军多半要急眼,而且万一倭军故意撤退设下埋伏实在犯不上冒险。
魏定远元年六月初二,倭寇全军撤出光州,退往庆尚道,同日黎盛入光州城,全罗道光复。
自定远元年四月魏军挥师入高丽起,短短两个多月,倭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近三万九千余人,其九军中最悍勇最能打的一军、四军几乎全军覆灭,前线主帅织田信虎于战场切腹,退到高丽最南方庆尚道的倭军只有不到三万人,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从主动退出光州就能看出来,他们已经打不下去了。
六月中旬,倭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釜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几个月前他们登陆高丽的地点,看起来是想把还活着的人以及抢来的东西运回倭国,以此来弥补一些损失--或者说也不能叫损失,毕竟倭国什么都缺,相比之下还不怎么缺人,死几万人换来高丽南方三道的百年仓储,也许在倭国诸侯的眼里,这单生意还是赚的。
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再来一次,难道魏国这个高丽的亲爹还能时时刻刻盯着高丽不成?
说句实话,仗打到这个份儿上,从收复公州城解了开京之围以后,倭寇就注定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全罗道的意外光复则是让这个进程加快了许多,原本倭寇们还能在高丽国土上再蹦跶一段时间,然而在被魏军逼回庆尚道后也就只能愁云惨淡地收拾东西回家。
按照以往的惯例,现在魏军就可以拿上求援国书上写好的价钱,从高丽本土撤军了,高丽的军队虽然废物,但面对一帮连战意都没了只想跑路的倭寇,也不至于再被别人打到国都去,国与国之间可不讲究个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真要拿江南的家底去帮高丽赶倭人下海,估计高丽君臣还觉得大魏的当权者比较傻,连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也干。
而且高丽君臣估计也不希望魏军继续打下去了,倒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最严重的问题,还是缺钱。
魏军之所以能千里迢迢渡海而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军费是高丽出,换句话说,这四万大军出了江南,军粮和军饷都要高丽提供,阵亡士卒的抚恤高丽还得出一大笔血,换做以往或许高丽还撑得住,可之前高丽八道被打没了六道,家底几乎都被倭金两国抢光了,求援国书上高丽君臣付出的代价简直是天文数字,两相叠加,高丽的国库都快被打光了。
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粗略估计,光是魏军入高丽这几个月,高丽要付出的军费就高达几十万两白银,再继续让魏军入庆尚道把倭寇赶下海喂鱼,估计高丽国王的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当黎盛来到洛东江畔,手拿着高丽国王送来的信件,看着近在咫尺却不能一鼓作气将其歼灭的倭寇,只能略感遗憾地叹了口气。
“将军大获全胜,救一国于水火,建不世之功勋,”突然有道声音响了起来,“从今以后倭人听见将军的名字便会害怕得五体投地,将军为何叹气?”
来人是崔承允。
如果不出意外,在黎盛带兵返回江南之后,庆尚道的战事就变成崔承允带着高丽军队继续打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就算是黎盛,也能察觉到最近高丽的暗流涌动,不愧是喜欢玩窝里斗的国家,倭寇都还没彻底赶出去,回到开京的高丽君臣便开始了对崔承允的提防,那七道金牌--如今应该是九道了,已经说明了崔承允的下场会是什么。
不姓李,又握着这么多的兵力,还不遵旨意,这也就是在打仗,等到战事尘埃落定,崔承允不遭清算才怪了。
“在遗憾不能将倭寇赶下海喂鱼,”黎盛说,“明明已经打到了这儿,本将还派海军封锁了对马海峡,只差一步没想到让本将停下来的居然是高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