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白沟河之战(三)(第2页)
当看到两翼的战事顺利,魏军在火炮和火枪的轰鸣中成功渡河开辟阵地,而且观察旗帜能发现魏军确实已经在河岸站稳了滩头后,中军处许多人都发出了欢呼,然而顾怀望着对面同样不动的辽军中军大阵,却忍不住心中一叹。
“麻烦了。”
他当然不是因为两翼大军渡河顺利而赶到麻烦,而是为战略目的没有达成而感到隐忧。
强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开辟滩涂阵地强行渡河,而是为了吸引辽军的兵力,借助河上巡弋的水军炮船,以及背水一战的士气,同辽人进行最为惨烈的厮杀,以此来调度敌军的阵型,最好是能牵引辽人的中军,以此来为骑兵,或者其他...来制造一个一锤定音的完美的铁砧。
可现在的问题是,顾怀立马在南岸看得清楚,任凭两翼战场接战后的种种表现,任凭船只上火炮轰鸣万枪齐射,自己对面的辽军中军过万精锐步卒仍然巍然不动,而且看起来还在调配周边的兵力,对中军的外围漏洞进行填补。
他们不动,就意味着始终会有一支强力的战略预备队以应对此刻已经脱离正面战场的骑兵,也就是李易麾下的那两万大魏边骑,不管是从下游浮桥与辽国精骑血战渡河,还有绕道奔袭,都已经威胁不到正面战场;同时也意味着面对魏军的强渡,对面的辽人慌乱只持续了刹那,就已经补足了两翼的兵力,足够应付局面--最起码在魏军兵力只能依靠渡船补充不对的情形下能够保持住不让魏军完全登岸,根本不需要投入太多兵力进行厮杀。
简而言之,就是萧山已经做好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只是在战争开始的一瞬间,萧山就已经发现,两翼的厮杀左右不了大局,脱离战场的骑兵也影响不到大局,能够左右今日战局胜负的,只有中军!
彼此的中军!
如果辽军接下了魏军孤注一掷的攻势,那么兵力更多的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力进行反渡河,对顾怀所在的中军进行包围;如果魏军上游步卒强渡、下游骑兵游离厮杀都能取得战果,那么就是顾怀所在的中军也全面渡河,压上去与辽军中军进行厮杀的时候。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有一方在河岸的战线阵地出现了极大的缺口,而到了那时候,受到重大打击全线混乱的撤退,与只是侧翼混乱,能在中军大阵掩护下稳妥的后撤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比如顾怀就很笃定一旦这种登岸的厮杀持续到半夜,甚至是明天,如果依然无法动摇敌军的中军,那么当全线渡河的魏军如同离弦之箭一样余力已尽,让辽军能安稳渡河的时候,自己所在的中军能不能撤回雄县都是一个问题。
白沟河两岸,代表两军主将的旗帜仍然没有丝毫移动,两翼的喊杀声依旧不断,魏军不断用渡船运送兵力渡河,在火炮和火枪的轰鸣中开辟阵地,与敌厮杀,好消息也不断随着渡船的往来被传递到了中军,比如武安才部又夺下了某片滩涂,比如陈平部又斩杀了某个辽军某个偏将...但渐渐的,大概是随着两翼滩头阵地的扩大,战线逐渐拉扯开的缘故,这种报捷的频率很明显降了下来,而随着下游骑兵的久久未曾传递消息回来,一些军事经验丰富的幕僚也察觉到了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