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下




                顾怀这一趟走得并不急。



    他在真定待了段时日,处理完堆积的政务,尤其是处理完清扫世家和农业改革的余波,又彻底将幕府并入王府,从此以后北境只有靖王府而再无河北幕府后,才悠悠出了真定,沿着官道南下。



    依然是一批河北亲卫环绕,一批锦衣卫先行开道,不同的是这次马车里还多出了年幼的天子以及崔茗,顾怀原定的路线是巡视大部分河北区域,考察一下当地的秋收以及吏治情况,再转到沧州,最后才去向京城,但在路过清河时,他便接到了一封南边来的信,就此熄了在北境过冬的心思,开始朝着京城前行。



    信是徐缙送来的,随信而来的还有厚厚两大份文书,分别记载了倭国和高丽的情况。



    徐缙终究是个干吏,顾怀前脚才提出这么个想法,后脚他就开始了对倭国和高丽的调查,并且汇总成册送到了顾怀的手上。



    倭国的情况,其实还是和当初顾怀离开江南时差不多,源义满一死,倭国再无人压制,乱到不行,如今还能漂洋过海来劫掠的,多半是真的在倭国生存不下去的浪人,拖家带口在海上当倭寇,而大名们打生打死,也没人能再像当年的源义满一样镇压天下,如今的源氏幕府,也就只能守住京都那一亩三分地,最惨的是源义满的幼子源本义,如今俨然成了几个大名的棋子,说是大将军,其实和被挟持的天皇也就是难兄难弟。



    说到底倭国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国家,天皇是挂名的,说话算数的是将军和大名,换句话说,是手里有兵的人,如今内部胡搞乱搞,源氏终于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乱成这样,好像也能理解。



    最好笑的是随着源义满死去,倭国连最基本的礼制都乱了套,以前天皇下面是大将军,大将军下面是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诸侯,想当上大名,起码还得有地有人,得到朝廷承认,而如今呢?只要有一点地盘有点兵力,都敢跳起来说自己是大名了。



    倭国不大,但闹事的人却很多,只是一年半载,就冒出来几十个大名,个个有名有姓,占山为王,什么羽前羽后,什么越前越后,看起来好像很威风,实际上大部分人也就占了个县城。



    这种乱象比当初可就要离谱多了,当初源义满在时,想当个大名好歹需要有点实力,而如今倭国是个人就敢说自己是大名,外有魏人漂洋过海去私掠,内有各地县长打生打死,如果没人去管的话,这种情形也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才能出现下一个源义满。



    而高丽的情况也很有意思。



    此时的高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准确来说,它先是大魏的属国,然后又变成了辽国的属国,高丽国王是辽帝的臣子,称辽国为天国上朝,称辽军为天兵,但凡国主继位、世子册封,甚至国主娶老婆,都要事先向辽国报批,辽帝批准后才能做。



    当然,既然是辽国的属国,那高丽显然是不能和大魏眉来眼去的,但架不住辽国是外来户,在魏辽之前,高丽就跟着汉人混挺久了,眼下只是辽国就堵在家门口,不当墙头草不行,所以私底下高丽与大魏之间的贸易从来都无法断绝,甚至还比当初高丽向汉人称臣时还多。



    而辽人也不是没打过高丽的主意,入侵高丽显然是不划算的,但让高丽出兵进攻大魏,是很可以考虑的。



    辽人唯一没考虑到的是高丽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