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四百五十一章 旨意(第3页)




    哗--整个大殿一下子陷入了哗然,不知道多少人疯狂地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地喊着什么,反对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甚至让人产生太极殿是否会因此被掀翻殿顶的错觉。



    然而龙椅上的那一位并不为之所动,甚至疲惫的脸上连表情都没有变幻一丝,他只是沉默地看着金阶下方的那道身影,像是在说。



    你明白了么?



    不明白。



    走了这么远还不明白?



    这种事怎么可能明白?



    是真的不明白,还是不想明白?



    身处风暴中心的顾怀和赵轩对视着,给这段没有真实发生,却依旧很没头没脑的对话划上了**:不想明白。



    他没有说话,尽管所有人的话语里都是关于自己的内容;也没有推辞,因为他知道赵轩这次真的是铁了心要做。



    赵轩连死都不怕了,难道害怕朝廷上出现的反对么?



    一个穷途末路的帝王是最可怕的,也幸好赵轩是那种责任感很强的皇帝,如果换做是他爹,大魏的最后一口气是真的要被折腾没了。



    大殿里哗然的声音没有出现停止的迹象,几乎所有人--不,就是所有人都在异口同声地对这道旨意提出异议和反对,他们的理由千奇百怪,顾怀太年轻,顾怀太跋扈,顾怀行事手段暴烈,顾怀功高震主,大魏从未有过异姓王,连开国也不过是封了几个国公...之类。



    但也有部分人保持了沉默,比如首辅,比如次辅,比如那些知道赵轩身体越来越不好,知道大魏终将迎来从未有过的变局的那些人。



    一个实封、封地是整个河北、麾下十余万边军、无条件得到皇帝信任的异姓王,一个二十余岁、入仕三年、立功无数、几乎把大魏最后一口气吊上来的年轻人。



    这两个身份在今日得到了重叠。



    仔细想一想,这个异姓王封不封,好像也就名头上的区别,不封,北境仍然需要顾怀坐镇,兵权之类的还是在他手里;封王,也不过是把幕府变成王府,然后让顾怀的爵位走到大魏的顶点--如果顾怀命好能活个七八十岁,那接下来几十年无论他立什么功,哪怕是把辽国给灭了,也不能再进一步。



    噢,还能封个一字王--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区别,顾怀再想进步,就是皇帝了。



    由此也可以理解大殿里数百位官员为什么会如此齐心一致的反对,以往的派别党争在这一刻尽数化为了乌有,连新党成员--就是那些跟着杨溥早就把顾怀当成下一任新党领袖的官员,也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



    但没有用,因为内阁成员都在看着唯一有封驳旨意权力的杨溥,而杨溥在看着自己的儿子。



    他的眼神有些恍惚,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但好像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的瞳孔里映着那个在风暴中心巍然不动的身影,莫名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被贬江南,走进书院时,那个只有数面之缘的年轻人从一旁窜出来,一口一个干爹。



    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么?



    他闭上眼,好像全然没有听见那些反对声、恳求声,只是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