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五百五十一章 妄议

 天子入主宫城是件大事,尤其是在如今这种北境与京城愈发割裂的背景下,当文武百官簇拥天子祭拜太庙宗庙时,一时间竟不知多少人回忆起这一年来京城在权力地位上的衰落,心潮涌动,红了眼眶。 

 如果顾怀在这里,大概要冷笑一声这帮人都闲出病来了,毕竟在他看来,想要北伐大魏一切都要以北境为重,京城偏居后方,辽人碰都碰不到,权力重心北移不是很正常? 

 只能说他还是不太理解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他能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这些人心中已经上升到“国贼”的地步,或许他也多少能理解这些人矫情得潸然泪下的模样。 

 人心是复杂的,百官是守旧的,所谓的大势如此上下同心,在这个年头根本不存在,赵轩和顾怀一门心思想要北伐灭辽,让天底下的老百姓都能安生过日子吃饱饭,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他们那样对辽国抱有十足的警惕与戒心。 

 说实在点,朝堂百官有多少见过活生生的辽人?大魏建国百来年了,辽人一直在北方,习都习惯了,突然跳出来个人要和辽国赌国运,拿着大魏的江山去和辽国拼死拼活,在大多数官员看来,完全就是为了成自己一人之功而不顾天下安危,这样的人不是国贼是什么? 

 他们看不到北境曾经沦陷在辽人的马蹄之下,看不到辽国存在一日便有马踏大魏江山的可能性,看不到偏居南方只能苟延残喘,他们只看到无数的钱粮输送往北境,去填补顾怀的野心,只看到那些惨烈的战报成就了顾怀的威名,看到顾怀挟持了天子,号令着整个朝堂,让京城文武都成了提线木偶一般的人物,让大魏只能在这场你死我亡的战争中滑向举步维艰泥潭。 

 他们也看不到国战的胜机往往只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出现,辽国如果从这两年的艰难中缓过来大魏将再无幸理,他们只看到一个外姓藩王急功近利地想要在短时间内不断地主动进攻北伐,甚至于把天子都带到了北境以此来威胁朝堂妥协! 

 如果说他们个个都是争权夺利,只顾自己享乐的蝇营狗苟之辈也就罢了,偏偏有这些想法的一些还是实打实的忠臣干吏,当初赵轩就察觉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才一边哄着这帮人一边支持顾怀打仗,缝缝补补勉强能把局面维持下去,可赵轩一走,以顾怀的脾气怎么可能这些人妥协?京城的衰落,北境王府权柄的延伸自然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按顾怀的说法,那就是你们不想干,我重新培养批人来干不就行了?意识形态得不到统一,那你们就给我有多远滚多远。 

 所以顾怀现在能成为他们心中窃取国之权柄,专权擅弄的“国贼”,然后在天子祭拜宗庙的过程中落泪,仔细想想还真不难理解--毕竟天子回来了,希望就有了,朝堂完整了,京城自然就要再次成为大魏的中心了。 

 而这一切杨溥是明白的。 

 站在百官之首的杨溥看着宗庙前焚香扶摇而上升起的青烟,感受着身后百官对于顾怀毫不掩饰的恨意与戒心,略显沉重地叹了口气。 

 仔细倒回去想想,也许这一切的种子都是他埋下的,他把顾怀带上了仕途,却因为想要保护顾怀不掉入朝堂这染缸,所以一直让顾怀游离在朝堂之外,这样做自然远离了那些蝇营苟且,但也让顾怀忽略了这个年代朝堂的规则,和朝堂百官彻底离心离德,如果顾怀想做一件事而得不到所有人的支持,或者说顾怀意识到朝堂百官复杂的心思以及秉性不仅不能为他的北伐提供帮助反而很可能拖他后腿,那么顾怀唯一的选择便是彻底将百官踢到一边,对他们说一句话。 

 干得下去就干,干不下去就滚。 

 北境与京城,王府与朝廷,顾怀与百官,双方的间隙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某种偶然但也是必然,这一年来杨溥一直努力想要弥合这种矛盾,但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成为顾怀和百官达成某种妥协的促成人,作为顾怀的父亲,百官对他这个官员领袖既有敬意,也有天然的疏离与戒备,而作为朝廷首辅,哪怕是一个支持北伐的朝廷首辅,他也不可能让顾怀回心转意考虑一下和官员们握手言和。 

 临到老了反而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真是一世英名晚节不保--杨溥无奈想道。 

 或许这也是他想要离开朝堂告老还乡的原因之一,但无奈于顾怀的仗打得太快也太狠,但凡坐在首辅位置上的不是杨溥,都有可能会扯顾怀的后腿,换做其他人怎么可能在朝堂百官都与顾怀形同陌路的情况下全力支持北伐?但凡不想挨骂,就得先骂顾怀,长此以往,大魏的分裂就真的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