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雨水,闹元宵(第2页)
魏奶奶吃过晚饭就回家休息了,云洁看着灶上蒸着的两锅包子,再看看盆里还剩不少馅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招呼云平和了一点面,做成了两个比盘子还大的死面大肉饼。
这下,开学后的早饭有着落了。
原先,云洁以为元宵节就是看看花灯,猜猜灯谜,等他们来到街上,汇入磅礴的人流,她才发现,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样,这阵势,太大了!
正月十五月儿圆。按民间习俗,在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在这个时代,千家万户的彩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街头彩车及民间文艺队伍展演。
四个孩子跟随人流站在路边。突然,只听见震天动地的锣鼓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在欢歌笑语中,各式花样别致、制作精美的彩车和身着统一服装的表演队伍从从东向西有序行进。
紧接着,铿锵的锣鼓伴着欢快的秧歌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秧歌演员们个个英姿飒爽、舞步飞旋,扭出了农家富裕起来的欢乐心情。
舞狮表演的人气最高。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他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景。
真真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云洁在热闹的大街上,双手合十祈祷:“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就像这彩车一样,红红火火。”
巡游舞乐结束后,接下来是长廊猜灯谜。
放眼望去,一片喜庆的红色映入眼帘。大红灯笼把现场点缀得格外漂亮。一条条用彩纸写好的字条整齐地悬挂在空中,静待揭开谜底。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被称为“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改称为“谜”。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元宵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人们纷纷涌进灯谜区,揣摩起谜面的内涵。不一会,一个个谜底迅速地被揭开。
几个人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到处找没有被解开的灯谜。
“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打一字)。”云平念,“这不是朝吗?”
这个也太简单了。
“电话一来便就职(打一成语)。”这个也没有难度,马上被云洁破译,
“听之任之。”
有几个人围在一个灯谜旁边,抓耳挠腮,看来有块难啃的骨头,云平云洁对望一眼,围过来:“酒肉朋友(打一字)。”
这个有点难度,云平云洁陷入思考。
“是饺子的饺吧。”云升忍不住插话。
众人一想,好像是,又好像不那么贴切,但又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姑且算是吧。
过了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节,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年俗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是开学吗?并不是。
开学是正月十七,中间还有正月十六一天,是集中补作业的时间,一个个烂尾学生开始挑灯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