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三大经王(第2页)
《法华经》云:痛苦快乐,只在一念之间。《法华经》,全名《妙法莲华经》,乃佛陀释迦牟尼晚年之教诲,所宣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众生不论贫富贵贱,皆可成佛。佛于《法华经》中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大事因缘,即为使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法华经》之最终目的,乃令所有众生皆能离苦得乐,获究竟之清净。
《法华经》之智慧,于现世之人,具非凡之意义、深邃之价值。现今,人心愈发迷茫,“烦躁”“没劲”“懒得管”,渐成众人之口头禅,外表嬉闹而内心冷漠,已成现代人之基本特质。人们宁可将热忱与精力倾注于虚拟之网络或迷情之酒吧,亦不愿对现实展露真切之神情。人与人之间,仿若隔万重山峦,一切繁华豪情背后,皆为无所归依之落寞与恐慌。华美精致之表象,亦难掩现代人内心之迷离困顿。人们于追求物质快感之际,却感精神之急速失落。
《法华经》中,以“如是”表世界之真实,以“一念三千”启解脱之智慧,于现代人而言,此乃不被物质世界所缚之最佳自我防护之法。“如是”乃对世界真实之最佳认知。所谓如是,即一切本就如此,善恶、美丑、对错、祸福等皆为世界之真实,人之好恶取舍,仅为人心基于一己之需与欲求而生,与真实之世界无关。
恰如所言:汝误看此世界,反怪世界负汝。苦乐参半,乃如实之生活相。忽喜忽悲,乃如实之人生相。有得有失,乃如实之人间相。阴阳轮回,循环往复,自古如此。“一念三千”,简言之,一切皆在一念之间。一念喧嚣,举世皆喧嚣;一念清净,举世皆清净。若众人皆心怀慈悲,则世界为净土;若众人皆心怀嗔恨,则世界成地狱。人心之扭曲,乃致世界扭曲之根本因素,人心决定世界。
故而只要转变心念,便可轻易跨越烦恼与清净、地狱与天堂的界限。秉持如此态度,方能构建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开启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在当今社会,自杀已成为仅次于交通意外的第二大死因,调查结果表明,“看不到生活的任何意义”乃是最大的自杀缘由。
众多之人即便尚未走到自杀这一步,基于相似缘由亦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而将意义寄托于外在的生存与生活,实乃本末倒置,真正的意义唯有从内心探寻,自转变自己当下一念起始。知晓“一念三千”之理,何其重要。
《法华经》对现实世界予以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好好生活,便是一种修行与成长。“顺于正法,即是佛道”,即便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简单的清洁打扫,只要用心经营,认真对待,以平等、慈悲、安静之态去施行,便是一种真正的修行与修为。我们只需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亦是真正的修道。认真生活,便是一种圆满,一种自在。人之所以不快乐,并非自身有所缺失,而是不知自身所需何物以及不了解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