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现实主义题材(第3页)

 原始空,导演张扬就是看到了这则新闻,然后编写了《落叶归根》的剧本,请了赵本山出演。

 剧本最开始叫《落叶》,后来听从赵本山的建议改为《落叶归根》。

 张扬将电影里的四位工友合为一人,并填充了一些剧情做成了公路轻喜剧。

 想法其实很好,不过最后影片的票房不太好,没有收回成本。

 但这和电影质量没关系,主要是宣传不到位,另外选择的档期也不好。

 他选在了贺岁档。

 可能是觉得贺岁档观影人次多。

 但没考虑宣传的问题。

 贺岁档都是大片,和他同期的是《黄金甲》,以张卫平的尿性,肯定要占据了大部分版面的,那还能有多少资源留给《落叶归根》。

 电影的确是部好电影,赵本山的演绎也非常精彩,看了让人久久不忘。

 可惜了。

 这影片根本就没有多少关注度,票房当然好不了。

 票房不好,院线就会降排片,那票房就更好不了了。

 不是每一部片子都能靠口碑起来的。

 另外说下,本山大叔的演技其实非常不错的,《刘老根》就是最好的证明。

 论演技,他比范伟要好。

 其实国内很多人的演技都被严重低估了,尤其是喜剧演员,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电影角色当做是他们喜剧角色的延伸。

 当然,郭德纲除外,他是真不会演。

 德云社那帮人在影视方面发展最好的是大公子,那是因为他饰演的角色很多和他本身性格就很相似,相当于本色演出。

 张辰考虑过,这片子如果由他们星辰娱乐来做,再找个五一或者十一档,弄个两三千万票房应该没问题。

 再高就不太可能了,毕竟是现实主义题材。

 现实主义题材因为要尊重事实,戏剧冲突一般不会很强烈,想要打动观众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起共鸣。

 但《落叶归根》的故事最多只能让人感动,有一些感触,想要引起共鸣还很难,这就限制了票房天花板。

 后世的《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能拿到31亿的票房,那是因为生病治不起这事在我们身边太多了。

 观众很容易就从自己的经历里找到相似的情况,这就引起了共鸣。

 “这故事你来拍?”

 “不。”

 张辰摇头:“我恐怕没时间,好莱坞还有一部《看见恶魔》,国内则是《画皮》。”

 “那你准备找谁拍?宁昊?做成疯狂系列?《疯狂的归途》?”

 是个好提议,但张辰不太敢这么做。

 宁昊是他推出来的导演,想做成星辰娱乐的第二面旗帜的,容不得半点失误。

 而且《落叶归根》的剧本结构和疯狂系列南辕北辙。

 疯狂系列最大的标签就是多线叙事,《疯狂的赛车》几乎将这点做到了极致。

 为什么后来的《疯狂的外星人》口碑那么差,除了那是部赶工之作外,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也是个很大的原因。

 一听说‘疯狂’开头的,人们下意识就会觉得是多线叙事类型的,这已经被宁昊玩成标签了。

 你硬蹭疯狂的热度,很快就会知道什么叫成也风云,败也风云~“算了,宁昊也不行,我还是想想其他的人选吧。”

 ……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