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七章 要盖楼(第2页)

 就如此,在宋运辉不舍的送别下,王言和宋运萍坐上火车,一路卧铺回去了晋陵县…… 

 如今的晋陵县,显得比以往更繁忙了许多。 

 这变化当然是因为纺织厂而来的。 

 尽管纺织厂全厂只有八百多员工,但是对全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喷水织机有三分之一的零件,分散在全县不同的几个工厂生产,同时这些工厂因为纺织厂给的钱很痛快,并且没有压价,他们紧密跟随纺织厂的脚步,随同纺织厂一起提升了职工待遇。尽管没有纺织厂那么多,但总也是提高了收入。 

 如此便辐射了一千多人,连带着家庭,哪怕是去了重以后,也少说影响了三千人口,这已经占据了县城人口的十分之一。 

 工厂开工进购的原料是增项,工厂提高员工待遇带动的员工消费是增项,县城的货运吞吐都提高了许多。街上活跃的人流,也多了起来。 

 因为工厂不是统一周日休息的,而是排班串休。那么在休息的时候,有消费能力的人,自然就出来晃悠了。 

 供销社、国营商店、国营饭店等等场所,各种货物的销量同步提高。就连街上的自行车,都多了起来,都是纺织厂的职工。 

 这是有数据的,年前的时候王言特意让人统计了一下,当时八百员工,有五十多人买了自行车。之所以没有买更多,是因为没自行车了,县里的自行车都被纺织厂的职工买完了…… 

 另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等着凤凰补货。一百八十块钱一辆,还要有票才行,但人们认凤凰。 

 他们相信厂里会越来越好,所以愿意花钱。尤其是三职工、四职工甚至是五职工的家庭,都是买俩、仨的。 

 这让厂里的一些家里孩子少的职工很眼红,据王言听闻,都在憋着劲生孩子呢。甚至去年末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妇女怀孕了…… 

 其实主要也是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计划生育。 

 虽然这时候还没有确实的定行国策,但是已经开始在一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人民群众也都听到了风声,所以‘抢生’。 

 但别人不知道,纺织厂的职工敢生,确实是厂里给他们的勇气。毕竟生孩子是要养的,他们认为能养的起很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重男轻女,不排除有人就是愿意生等等因素…… 

 王言回到厂里,同原纺织厂的领导开会。 

 现在的纺织厂,事实上的形成了两套班子。一套是原本的纺织厂,负责本来的纺织业务,以及织机的推销。另一套是原农机厂,原本的领导都保留了下来,他们负责本来的农机业务,以及新增的织机生产业务。 

 两者同属纺织厂,由王言这个副厂长,总领全局,人事统一安排,财务统一核算。 

 会议室中坐着七八人,最年轻的都是三十五以上,都是高级别领导。 

 王言坐在老祁厂长的下首位置,散了一圈烟,问道:“老厂长,跟县里还有鞋服厂那边谈的怎么样?” 

 “徐县长同意,工商局同意,宫书记原则上同意,说具体等考察结束以后再看,鞋服厂领导举棋不定,没个主意。” 

 老祁厂长抽了口烟,喝了口茶,一声长叹,“王言啊,咱们跟宫书记是越走越远了啊。” 

 “是啊,王言,说什么宫书记都是县里的一把手,咱们是不是缓和一下关系?”已经把家里亲戚安排进场的老李附和着劝了一句。 

 “首鼠两端,那就两端都恨。熬一熬吧,熬走了就好了。” 

 王言没有如同私下里同老祁厂长那般强硬表态,人多心眼儿多,该注意还是要注意。 

 他接着说道,“给鞋服厂的职工散出风去,说我们要合并他们厂,充分的发动群众嘛,让县里听一听鞋服厂职工的心声。” 

 众人笑了起来,却也担忧,因为这更进一步的跟宫书记背道而驰了。 

 宫书记不是不同意,是想让纺织厂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那就什么都好说了。现在王言要如此做,那就是强逼着宫书记同意。好歹人家是一把手,这肯定是个问题,以后县里班子换了一套人,这也是前车之鉴,都是隐患。 

 显然,王言并不在意。 

 眼见众人没有反对意见,王言问道:“人员、行程定好了吗?” 

 老祁厂长回道:“本来就是定了你回来我们就走,一共八个人,咱们厂里去三个,鞋服厂去两个,县里去三个。” 

 “别忘了买点儿样品回来,千万别过于节省,是考察去了,不是遭罪去了。腰杆要硬一点,脾气也要大一点,不然那边以为咱们是乡下来的土包子,瞧不起咱们,那就难办事儿了。” 

 “小子找打,你还教育上我了。” 

 一时的,会议室里笑闹起来,气氛还是很轻松的。 

 笑过以后,王言又安排了其他的一些工作,主要还是在织机的销售上,其次是就今后的生产服装的问题,进行生产车间的改建、扩建,并又一次的提出了污水处理的问题。 

 “老李,这个事儿你负责,年前就已经定下来的事儿,到现在还没有动静呢。你是领导,能拍板,下边人办事还是不灵活。这次你亲自带队,去找有关方面的专家请教,给咱们拿一套方案回来。 

 不要怕花钱,这是关系百年的事,不能我们赚钱,县里的人民群众没沾上光,还要因为咱们排放的污水而伤害身体,那可真是丧尽天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