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独裁者(第2页)
海报边缘卷曲的角落里,贴着张七十年代经济学研讨会的老照片——那些西装革履的学者们,正对着罗斯福的肖像指指点点。
1944年某位银行家的私人日记。“这该死的瘸子”的字样被反复涂抹,却又顽固地浮现在泛黄的纸页上。
防弹玻璃上的雾气渐渐消散,罗斯福的签名重新变得清晰。
那笔迹的每一处转折都像在诉说:真正的领袖,从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说。
这便是独裁者,并且罗斯福当时可是一上来就这搞的,面对经济危机他当时可没做什么犹豫。
他正在用自己全部的手段来施展自己目标,其手段和过程就是称得上独裁者,但人家的目的是什么?
是拯救自己国家,这样的人仅仅只是用独裁者来形容与概括实在是有些过于片面化了。
难道就因为独裁行为而全面否定他功绩?
那些在他死后,忽然跳出来的那些人,指责他批判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丑和懦夫。
就算是面对一个早已经死去了巨人,也只敢在七十多年之后才敢开口。
而彼时,大洋彼岸的慈父在事业的初期在干什么呢?
相比于罗斯福那种天生的领袖气质,慈父当时可就要犹豫多了,甚至在陈树生的眼里,那时的慈父简直可以用“不成熟”来形容。
不过,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经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后来会变成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铁腕领袖”呢?
慈父可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搞大清洗,搞得所有人都血流成河的。
虽然他在初始阶段为了筹集经费和达成目标,确实做过不少极端的事情。
比如,他曾经直接抢劫火车来筹措经费,甚至用一些强迫手段确保军粮供给和城市安防。
这些手段在当时看来,无疑是铤而走险,甚至有些疯狂。但话说回来,慈父抢劫普通人老百姓了吗?他拿着枪去抢劫妇女儿童了吗?
没有。
那时的慈父,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的赌徒,手里攥着最后一点筹码,赌的是自己的未来,也是整个国家的命运。
他或许不够成熟,或许手段过于激进,但你不能否认,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决绝与无奈。
就像他在一次秘密会议上说的:“我们不是在玩游戏,输了可以重来。我们输不起,只能赢。”
不过,即便如此,慈父的某些行为还是让人感到不安。
比如,他曾经为了确保军粮供应,强行征用了不少人手中的粮食,导致不少家庭陷入饥荒。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甚至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动机。
但慈父却毫不在意,他冷冷地说:“为了胜利,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们觉得我残忍,那就等到战争结束再来评判我吧。”
那时的慈父,虽然还没有完全展现出他后来的铁腕手段,但已经隐隐透露出那种冷酷无情的特质。
他就像一把尚未完全出鞘的利剑,虽然还未见血,但已经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而这一切,不过是慈父漫长生涯中的一个开端。
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经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莽撞的年轻人,后来会变成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铁腕领袖”呢?
那些行动与其说是抢劫,不如说是对沙俄政府补给线的精准截断。
每一次伏击,每一场遭遇战,都像锋利的刀刃划过腐朽的绳索,让沙皇的军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物资匮乏的泥沼。
战利品——粮食、弹药、军装——被整齐地码放在临时搭建的仓库里,而那个后来被称为“慈父”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将它们全部上交。
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似零散的袭击,在他眼中早已构成一场宏大的战争图景。
布尔什维克们像蛰伏的狼群,在沙皇统治的阴影下悄然集结,只是他们的力量尚且微弱,微弱到沙皇甚至懒得调遣正规军镇压,仅仅视他们为流窜的匪帮。
但战争从不会因轻视而停止。前线的炮火仍在轰鸣,士兵们的胃里却空荡荡的。
作为部队的一员,确保军粮供给不仅是职责,更是生死攸关的使命。
倘若防线崩溃,等待后方的将不是溃败,而是白军的屠刀——村庄焚烧,尸体悬挂在绞架上,鲜血渗进冻土。
在这样的时刻,犹豫即是背叛,仁慈等同于自杀。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这场残酷的博弈里,没有浪漫的幻想,只有铁与血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