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画面天赋

旧工厂,废厂房内。

 

经过几次调整后,导演王晓帅对刚才的镜头依旧不满。

 

一旁的副导其实有点着急。

 

倒不是怕影响拍摄档期,而是心疼钱。

 

剧组用的是胶片机。

 

现在商业电影,基本都用数码机了,电视剧剧组也大多用上了数字摄影机。

 

但《青红》剧组比较“清贫”。

 

胶片机现在用的人少,所以租金便宜。

 

而且胶片机的拍摄效果与早期的数码机不同。

 

很多老一辈认为,数码机的画面,有所谓的“数码味”。

 

这就和觉得电车没有灵魂是差不多的论调。

 

道理有,但不多。

 

王晓帅想要那种古朴感,便采用了胶片机。

 

可机器便宜,胶片贵啊!

 

而且文艺片和商业片还不一样。

 

虽然老谋子一直很大胆的想要“一镜到底”!

 

但在商业片中,别说一镜到底了,就连长镜头都非常少见。

 

因为商业片天生需要用快节奏,高强度来刺激观众。

 

不停切换镜头能提高片子的节奏。

 

无论是《天下无贼》还是《神雕侠侣》,从电影到电视剧,这种商业大作中,很少有超过30秒,甚至是15秒的长镜头。

 

而文艺片天生走的是慢节奏,需要观众细品的路线。

 

再加上王晓帅认为这片子是在拍自己的故事,所以刻意营造了一种记录片风格。

 

这就造成,这部电影中,一分钟,乃至三五分钟的长镜头比比皆是。

 

人家商业片预算充足,反复ng几个几秒钟的镜头也就罢了。

 

咱们本就穷的慌,你还反复拍,一个镜头就一两分钟。

 

一分钟可就是接近1500张胶片啊!

 

为啥拍电影是烧钱呢。

 

就在此时,张远摩挲了一阵下巴。

 

确定不是因为自己的表演而ng后,他思索良久,想到了一件事,随即开口。

 

“导演,我可能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王晓帅抬起头来,用充满质疑的眼神看向他。

 

而一旁正在“算账”的副导演见他这么说话,心里也着急。

 

“导演在这儿纠结,你个演员来裹什么乱呀。”

 

他生怕张远多说几句,老王又连拍数遍,自己还得准备胶片去。

 

“什么问题”王导随口问道。

 

他倒不是那种独裁者,反而是愿意听人意见的那种灵感形导演。

 

“画面问题。”

 

“我知道画面有问题。”

 

张远开口后,王晓帅失望的摆摆头,我这儿折腾半天了,能不知道是画面出现了问题吗

 

你这不废话嘛。

 

“具体来说,应该是光源问题。”张远再次开口道。

 

虽然他的主要职务是演员,但导演相关的点数,他可没少薅!

 

他想起来,王晓帅的底子,其实不是导演,而是美术。

 

由此,他大致推出,对方可能是下意识察觉到了画面中某种不足,但一时间没有找到问题在哪里。

 

“光源”王晓帅立马转头看向场景。

 

只有一盏散着白光的小台灯和远处依稀可见的天光。

 

光源如此简单,他并没有看出问题所在。

 

张远挠了挠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便走到了自己操作的那台机器旁,随后抬手伸向那盏台灯。

 

带着劳保手套,可以隔热,便将因为一直亮着而非常烫手的灯泡给拧了下来。

 

而后,他直接走出了厂房。

 

王晓帅等人满脸莫名其妙,怎么拍着拍着,我们的男主角还跑路了

 

半晌,张远回返,手中多出了一颗灯泡。

 

他再次回到机器前,将新拿来的灯泡,拧到了灯座上,随后轻轻按下了台灯的开关。

 

吧嗒!

 

伴随着一声脆响,一股温和柔软的橙黄色灯光,从台灯中喷涌而出,弥漫至周围,让整个画面中的物体全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哦!”

 

王晓帅立马反应了过来,赶忙看向镜头。

 

而张远则坐在了台灯旁。

 

此时,他的半边脸被映成了橙黄色,半边脸则在鼻梁的遮挡下避开了灯光,呈现出悠悠的青紫色。

 

“对了!”

 

“是颜色!”

 

王导这才反应过来。

 

刚才画面的不和谐之处,是镜头色彩。

 

整个废弃老厂房本就是青灰的底色,再加上多云阴沉的日光,让这空间更显清冷。

 

而那冲压机也冷冰冰的,再加上白色台灯的灯光,这画面有些一边倒的往冷色调中钻过头了。

 

因此,王晓帅如何调整道具都没有用,因为不是道具的问题。

 

而现在,这盏小台灯射出了的温暖黄光,好似一柄烧红的利剑划开了千年寒冰,突然让镜头有了生命力。

 

近处的人物笼罩在暖色中,而整个厂房却是冷冰冰的。

 

不光一下子产生了画面的冷暖对比,还将视觉中心拉倒了演员身上。

 

“换个灯泡,画面一下子就活了!”

 

“而且这灯光把他的脸也切割成了半冷半热的模样,刚好能隐喻小根这个人物的两面性。”

 

“还让画面有了中伦勃朗般的油画感。”

 

“绝了!”

 

王晓帅此时再看向张远,面露惊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