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不会游泳的渔民子弟

第 552章 心地纯孝(第2页)

 由皇上指定的八位大臣,一般最少有一名大学士参与,大雍朝长期是两名大学士一起主持的。 

 考生的最终等级,就由这八位读卷官综合确定。 

 八位读卷官先评阅分配到的试卷,平均每名读卷官分配的试卷约为三十多份卷子。 

 读卷官在试卷上作出“○”(表示“优”)“△”(表示“良”)“、”(表示“中等”)“|”(表示“及格”)“x”(表示“不及格”)等标识。 

 三个时辰,各读卷官轮流通阅考生试卷,并做出评卷标识。 

 八名读卷官搜都评完了卷子,把卷子转给下一位,八人乱换着阅卷评分,阅读这种阅卷方式,称为“转桌”。 

 最后,全部卷子都评完了,综合评分最高的十张卷子,选出来出来,按照先后顺序将卷子上呈给皇帝阅。 

 由皇帝在十人中,挑选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改阅卷官排好的名次,也有皇帝不满意前十名的卷子,直接钦点状元郎的。 

 (康熙、乾隆、光绪都干过这种事,没看上考官排的前十名考生,直接点了一位贡士做状元郎的。 

 康熙与光绪点状元郎,还算理智,两人只有一两次不认同阅卷官的选择,而且还是从卷子里面,选文章做得好的贡士,做状元郎。 

 乾隆就有些荒唐了,当几十皇帝,多次钦点状元郎,都不在前十名之中,而且多次随性的在殿试上,另外自己出题考考生。 

 其中有一次,乾隆出了一个上联,全场考生都写了下联,只有一名考生没写。 

 乾隆问他为何不写? 

 考生回答“皇上出得上联太难了,对不出来。” 

 乾隆认为这名考生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适合做官,点了他做状元郎。 

 这个故事,无从考证,或许未必是真事。 

 但是却很符合乾隆的形象与性格,或许,这是文人对乾隆自以为是、肆意妄为的讽刺。) 

 ……… 

 殿试,康元帝只看了几张试卷,对三百名贡士印象也不太深刻,回到乾清宫,翻看这几日的谍报。 

 这几日,燕王、楚王、蜀王,频频与读书人见面,王府的长史、属官都没闲着,到处招揽文人士子。 

 三大皇子,已经开始盘算一甲,二甲,朝考之后,翰林院能进多少自己的人,真是得陇望蜀。